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国内光伏产业的现状再恰当不过了。
一方面国内光伏产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产业正加速洗牌;另一方面遭遇美欧“双反”。在内外两方面夹击下,全行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光伏产业的路在何方?
有专家提出,中国光伏产业链要以技术跨越谋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产能过剩,光伏产品的低价竞争也不会再延续。
传统技术尚不成熟
国际太阳能技术研究最初是以集热转换效应为命题,这把全世界的研究领域带入了一个误区。以电灯照明消耗能量的事实为例,正电解体化为光,负电解体化为热,热和硅晶半导体材料是同性相斥的,热不但不会直接转化电能,相反热敏形成的电阻会使发电系统额定电流自行衰退。
自1957年到如今,有关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一直注重新材料研究,而忽视了电物质基础的认识,也就无法找到纯属自然的电化学转换规律。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太阳能研究从原材料开发、组件制造、发电系统建设,只完成了硬件部分,还未完善软件应用。
当前,国际太阳能并网发电项目竞标要求为20%的效率,但实际项目做下来有的比10%还要低。成本高,效率低使投资回收遥遥无期。由于技术尚未成熟,造成材料资源、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
专家指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要以技术革新为起点,技术跨越为发展,为国际社会经济技术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储备技术可发力
当前,光伏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传统光伏并网发电的低效问题。必须更新阵列排布中的接线方法,要依据定律电参数的设计重新优化,对2013年前已经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做全面的技术升级。
通过技术升级,使装机总功率和实际输出有效负载的峰值效应实现100%的相互对应关系。光伏发电系统技术升级的科学案例,还可逐步应用在风力发电、燃煤火电、水力发电和核电等机械能发电的升级改造中去。这种名为三元常态定比定律应用的技术普及,有望助推国际社会步入电力能源丰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