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单之困
在众多光伏巨头为长单焦头烂额时,苏州阿特斯阳光却能够置身事外。“我们恐怕是唯一一家不用为长单犯愁的光伏企业。”阿特斯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告诉经济观察报。
阿特斯是全球第五大太阳能企业。今年一季度,阿特斯实现营收2.64亿美元,同比下滑19%,运营利润率6.8%,净亏损390万美元。
但与天合光能净亏损6370万美元,英利绿色能源运营亏损5230万美元等相比,阿特斯成为中国光伏巨头中最为稳健的企业之一。
中国光伏企业与
瓦克等国外
多晶硅生产企业的长单多数签订于约三四年前。2007~2008年间,当时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接近每公斤500美元。
当时,为了避免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不少光伏企业开始大规模囤积多晶硅,造成多晶硅供需状况逆转。2008年年末,多晶硅价格开始跳水,跌至每公斤150美元。
2009年,多晶硅价格继续下跌。此时国外原料供应商开始游说中国下游企业与其签订长期合同,以锁定价格,降低成本。在此过程中,中国绝大多数光伏巨头均与国际供应商签订了长期合同。
由于没有与任何一家国外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因而在当时阿特斯一度出现硅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张含冰称,那时候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当年那些签订了长单的企业毛利率高的都达到了30%,而阿特斯当时就只拿着15%的毛利。”张含冰说。
保利协鑫一位高管告诉记者,这些长单的价格在40~60美元/KG。相比之下,近一个月内,国外现货价格为16.5~17美元/Kg,而国内现货价格也仅为17~18美元/Kg。
除了阿特斯,尚德、天合等多家光伏巨头都深受长单之害。
2011年7月,尚德电力宣布,终止一份与硅片供应商美国MEMC公司长达十年的硅片协议,这导致了2亿美元的损失。尚德电力之所以宁可毁约,主要是因为目前MEMC的价格太贵了,尚德难以承受。
另一巨头天合光能此前身背价值高达140亿美元的长单,执行期限为2012-2020年。据测算,天合光能每年要负担的硅料采购费用为16亿美元左右。
天合光能6月28日对经济观察报回应称,已和哈母罗克签订了新的合同。相应的原材料采购协议,在2012的年报中已更新,不存在140亿长单,采购价格跟随市场而定。此外,公司还和韩国和德国供应商进行一定数量的采购。
有业内人士预计,中国的光伏企业在2006~2011年之间与国外多晶硅签署的供应长单合同超过500亿美元。如今,这些曾经为确保供应的长单已成为“烫手山芋”。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