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逃离欧洲的趋势日益明显。据监测,今年一季度,晶澳能源出货量的20%目的地为欧洲,公司计划2013年全年销往欧洲的产品不超过上述比例。还有上文提及的阿特斯,其公司收入的1/4来自欧洲,一季度销往欧洲的产品占出货量的30%,但该公司决定二季度将比例降至10%。最突出的例子是韩华,韩华打算2013年下半年仅安排60兆瓦出货量给欧洲,远低于早前估计的600兆瓦规模。
中国行业网站光伏太阳能网统计的4月出口数据显示,晶澳对欧出口量占出货量的12%,阿特斯这一比例为30%,韩华为40%。目前笔者并不知道阿特斯到底通过旗下加拿大工厂向欧洲出口了多少光伏组件,但是知道这家企业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大部分产品目的地都是克罗地亚,后者今年7月1日才算正式加入欧盟。如果不算克罗地亚,阿特斯销往欧洲的产品数量只占到出货量的18%。
还有其他的中国光伏企业表示做好了应对欧盟征收反倾销税的准备,但具体细节不得而知。据了解,部分企业为了避税,采取的极端手段包括增加欧洲库存,以便下半年直接在欧洲销售。英利、昱辉、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四家企业4月份出口欧洲的产品数量占出货量的比例分别为72%、63%、61%和57%,都比较高。但需要提醒的是,这样做并不能排除反倾销税的追溯权,换而言之,即便现在加大欧洲库存,中国企业仍有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无论是缩小欧洲业务,还是采取其他方式应对欧盟反倾销税,对行业而言都是一个积极信号。只要采取措施,中国企业和行业投资者就不必惧怕“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