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这场从去年9月份开始的反倾销调查,终于尘埃落定。这让中国光伏雪上加霜,也令欧洲光伏蒙上阴影。
欧盟直到最近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但其他市场的稳步发展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希望。据笔者了解,中国知名光伏企业中阿特斯太阳能、晶澳太阳能和韩华新能源已经在今年一季度做出了战略调整:撤出欧盟市场,进军其他新兴市场。而上述三家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光伏前景一片光明的日本。
不过笔者认为,仅调整海外布局是不够的,中国企业未来6个月要想赢得挑战,最好彻底放弃欧洲市场,以避免“双反”带来的风险。搬迁或者外包在欧洲的业务是解决中欧矛盾的最佳方法。
例如中电光伏就把在欧洲的工厂搬到了别处。该公司把好几条150兆瓦的太阳能组件生产线转移到土耳其,新址今年1月已经顺利投产。据悉,另一条1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3月份也已经安装到位。
阿特斯则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奎尔夫开设了一家光伏组件厂。在北美设厂的运营成本肯定高过中国大陆,但可以计入毛利率。开设奎尔夫工厂是以安大略省推行上网电价补贴为交换条件的。然而日本向世贸组织(WTO)提起诉讼,反对这项补贴,因此安大略省能源部根据世贸裁决,决定自今年5月31日起取消这项政策。此举可能导致阿特斯为压缩成本,而让奎尔夫工厂引进中国产的光伏组件。这些借道加拿大进入欧洲的“中国造”光伏组件不但能避免临时性“双反”,还可避免有可能于年底实施的长期性“双反”。
另一家企业韩华新能源通过其母公司韩华化学以及子公司韩华Q.CELLS获取免税元件。韩华Q.CELLS在德国和马来西亚都有电池厂,而且在德国还有一家光伏组件厂,因此能为韩华新能源提供免税元件。
如上文所说,避税的第二种途径是业务外包。昱辉阳光是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该公司在南非、印度和波兰分别设有外包基地。虽然此举导致运营成本显著上升,但昱辉通过计算发现,巨大的需求能够弥补成本上升造成的利润损失。按照欧盟最高可征收47%反倾销税的说法,光伏产品每瓦成本将增加0.28美元,再加上0.20美元/瓦的额外外包成本,每瓦成本增加0.48美元,即便如此,昱辉仍然有利可图,尤其是在价格受反倾销税影响必将上涨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