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这意味着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方案已经启动。探究尚德破产的背后,有的人指责政府干预过度,有的人指责董事会不司其职,使得施正荣私欲熏心、一手遮天,导致尚德不能正常运转,有的人指责尚德因市场外部环境骤变,使得到期债务不能偿还,凡此种种,导致尚德走投无路?
昔日的光伏标杆如今成为“产能过剩”的牺牲品,尚德的命运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企业不能将做大做强的牌全部押在政府的扶持上。
多元化资本并非神话
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显然出乎创始人施正荣的预料。当无锡尚德于3月4日晚间宣布施正荣不再担任董事长一职的第二天,施正荣就发表了措辞强硬的个人声明,指责董事会解除其职务的行为是错误且非法的;坚信如果没有他,国内相关银行不会给无锡尚德提供贷款,无锡政府不会答应由此导致的无锡尚德的破产。
应当承认,无锡尚德的迅速崛起,施正荣一度成为中国的首富,是政府对光伏产业实施扶持政策的结果。正是因为有类似迅速崛起的开局,业界当初对于在光伏产业的“淘金”才趋之若鹜,力图从中分一杯羹。反观这种现象,那实际上正是中国商业传统中在官商经济的巨大诱惑面前是否选择“与官做”的考验。抗战时期的恒通钱庄坚守“不与官做”的原则,无疑看出了其中蕴含着的极大风险。如今,虽然政府对特定产业的扶持不能简单地与官商经济画等号,但是在获得特权或者政府扶持后日益脱离正常的市场竞争,对市场信息失去应有的敏感,对风险的判断力退化等所谓的“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则是一样的。
一方面,与计划经济不同,政府对特定产业或者经济行为进行扶持的力度和可持续性取决于对市场规律的偏离能够走多远;另一方面,企业家借助政府扶持,为做大做强企业进行的资本腾挪一旦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就会有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多元化资本之间的平衡总有个时间节点、指标限度,市场规律的作用就会顽强地表现出来。事实上,无锡尚德破产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金融界对公司失去了信心,是资金链断裂的结果。尽管中国贷款机构对于偿债安排和条款通常较为宽容,但海外债权人就不会那么好说话。
施正荣这时候如果还在打政府扶持的牌,那他真的是忘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只要他还不能做到“绑架”政府的地步,他也不可能重视市场规律,以至于事态发展的糟糕程度超出其预料。按照资本的游戏规则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将无法回避的损失降至最低,才是最佳选择。
警惕市场“阿斗”悖论
对特定产业、特定行为进行扶持作为一种国际惯例,自有其存在的理由,然而其中总有“阿斗”现身。对于企业来说,在寻求或者利用政府扶持时极有可能陷入一种“阿斗”悖论:原本具有“阿斗”基因,根本扶不起来;一些不是“阿斗”的企业在政府扶持中“乐不思蜀”,反倒真蜕化为扶不起来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