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英利成为南非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同时也是首家赞助该赛事的中国企业。与国际足联签约当天,一直喜欢穿英利集团制式服装的苗连生,也少见地穿上了西服。据非官方渠道猜测,仅前期投入,英利就至少付出了8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4亿元。公开信息显示,英利绿色能源公司2010年的净利润为14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英利赞助南非世界杯的花费是全年利润的三分之一。
有报道称,英利在南非世界杯的后期宣传花费同样耗资甚巨。当时英利90%的订单来自海外,其中来自欧美的需求最大。而从历年世界杯的参赛队伍分布来看,欧美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分析人士认为,英利在南非世界杯上堪称豪赌的举动,欲向欧美市场展示自己品牌的意图明显。
英利的豪赌无疑令欧美市场影响深刻,但这并不能阻止欧美对中国光伏企业设施贸易壁垒。
2011年,美国率先发难。当年10月,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联合宣称,中国75家光伏企业得到了中国政府补贴。同时,在美国业务比重较高的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提出,中国光伏品的倾销幅度达49.88%~249.96%。
与此同时,光伏行业的困境继续发酵,中国光伏产业忽视需求、高速扩张的恶果开始显现。2011年,英利绿色能源出现了32亿元的净亏损,不仅是英利,尚德、赛维等光伏企业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更坏的消息来自于2012年底,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的终裁结果公布,对中国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
而此时,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也开始启动。
欧盟宣战始末
2012年7月,Solarworld向欧盟起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警告欧盟,如果不制裁中国光伏企业,欧洲光伏企业将大面积倒闭。
为应对来自欧盟的调查,英利等一大批中国光伏企业参与到了由行业协会组织的应辩活动中。各家公司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倾销行为。企业引用WTO的条款,结合自己的成本构成来举证。
2012年9月,中国商务部派出代表赴欧盟,就中国光伏“反倾销”案进行磋商。11月谈判破裂。行业协会迅速将中国光伏企业的应辩文件邮寄给了欧盟委员会,不久之后,欧盟向中国派出了核查官,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此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光伏企业的英利,毫无疑问是抽样企业之一
樊振华是英利派出接待欧盟核查官的负责人。他对腾讯财经表示,欧盟核查官的主要工作是,审核中国光伏企业上交给欧盟的应辩材料的原件,以及原始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来源。同时他们也会调查企业的上下游公司,以及与中国光伏企业相关联的欧盟国家企业。核查人员均有着深厚的会计功底。
在欧盟核查官在英利实地调查过程中,英利的法律事务部、生产、销售、会计等一系列部门,都被要求协助调查。英利全力配合调查的态度,最终得到了欧盟的认可,但欧盟并没有因此放弃征收“反倾销”税,而是给予了英利最“优惠”的税率。王亦逾对腾讯财经证实,如欧盟继续维持初裁结果,8月6日后,英利的税率是37.3%,恰是税率区间的下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