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市场,预计组件出货量约为25GW,多晶硅需求量将达到15万吨左右,占据全球多晶硅总需求量的七成江山。欧美厂商绝不会因为中国搞“双反”就放弃这块蛋糕。如果多晶硅“双反”出台,海外企业一定也会效法中国光伏企业,通过绕道第三地来加以规避。可以预见,“双反”后中国市场进口多晶硅售价会止跌回升,但应该能够稳定在20-25美元/千克,与国产多晶硅相比其竞争力并未丧失。
因此,即便中国对欧美多晶硅企业祭起“双反”大旗,效果可能也有限。何况,多晶硅价涨虽然利好中国多晶硅企业,但对于目前正遭受欧美制裁的光伏组件制造业则是雪上加霜。正是“投鼠忌器”,从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链条通盘考虑,中国对此不能不再三权衡,所以初裁时间才一拖再拖。毕竟,如果税率太低,对于海外企业如同隔靴搔痒;如果税率定高了,很可能海外企业还没有怎么样,中国的组件制造业已经先倒了。这种两难困境下,加之欧美也已提前借道第三地布局,中国要完全将海外多晶硅挡在门外,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忧:中国光伏海外“翻墙”还需缓行
话说两头,早在去年初美国对华启动光伏“双反”调查之时,不甘坐以待毙的几大光伏巨头,就已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海外代工、投资设厂等规避贸易壁垒的手段。而随后欧盟举起“双反”大棒,一度令已成惊弓之鸟的中国企业加快产能外移的步伐。英利已透露倾向于在东南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阿特斯、晶科能源等都表示了海外建厂的意图。只是,这“迂回翻墙”之路,中国企业能走得顺当么?
尚德电力曾经是最早在海外建设光伏生产线的中国企业,2010年尚德电力就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建设了50兆瓦的生产线。但是,当地高企的人工成本,不得不要求企业追加更多的投资购买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同时,相应的电力、原材料、税收等费用都要比国内高出很多。最终,在遭遇债务违约、自身难保的困境下,尚德美国工厂难以为继,于今年4月黯然关闭,也成为中国光伏界首家倒闭的海外工厂。
而通过海外代工绕过欧盟贸易壁垒,也只能是确保销售现金流的权宜之计。天合光能此前曾表示,将加大其光伏硅片在台湾的代工量;但通过海外代工生产的光伏组件,要比在中国大陆生产的成本增加0.4元/瓦左右,导致成本陡增10%以上。更何况,海外能够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委托加工的产能已经严重不足;以台湾来看,岛内的太阳能工厂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难以再接受更多的代工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