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晚,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分阶段开征关税。随后的1天之内,我国商务部3次就此紧急表态,坚决反对欧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不公正的征税措施。与此同时,商务部还宣布启动对欧盟葡萄酒的双反调查。
这场中欧贸易角力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广泛的舆论关注。6月5日至6月6日,平面媒体关于光伏的文章超过300篇,网络文章及其转载更达到7000篇左右。
光伏产业:
拔苗助长,亟待转型?
国内媒体普遍认为,惩罚性关税对光伏产业而言是雪上加霜,而欧盟的做法本身也是损人不利己。光伏企业阿特斯阳光电力CEO瞿晓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欧盟一旦征收惩罚性关税,将给中国造成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和超过50万人的直接人口失业。
不过,制裁中国光伏产品也不符合欧盟自身利益,《中华工商时报》称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人民日报》则指出此举“还会损害整个欧洲经济”。
尽管有关方面强调光伏产业并无倾销,但当前行业格局仍引发了各方反思。多数媒体认为,我国的光伏产业仍未脱离依靠低劳动力和低环境成本而发展的窠臼。《光明日报》一篇文章指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并形成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也是不能否认的。除了国内媒体,西方媒体路透社也指出,如何避免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家电、钢铁等行业重蹈光伏覆辙,值得深思。
除了对欧盟双反的是非判断,还有相当一部分言论试图探讨中国光伏产业何去何从。不少媒体和网友认为“提振光伏内需正当时”。有舆论表示,希望政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真正把光伏技术提升到世界前列。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政府应该有正确的反省态度,不能仅仅以国内生产总值为目标。经济学家王福重就在微博发表观点称,欧盟此次的裁定可以为中国光伏产业“降降温”,长期看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