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不少专家认为,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针对光伏产业的利好政策其实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比如,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1元上网电价的价格鼓励政策,促进了西部大型地面电站的集中建设。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以及甘肃等光照条件和地理条件允许的西部省份,掀起了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的热潮。虽然热度还达不到当年风电的程度,但势头也是不错的。
2012年10月开始,国家电网提出支持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方针,国家发改委继而在2013年初推出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每度电0.35元的补贴标准,从政策上支持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这些具体政策都有助于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
在大力培育和开拓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同时,光伏产业延伸产业链,避免在光伏组件这一棵树上吊死,也是光伏企业解困的一种思路。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在SNEC期间举办的全球光伏领袖论坛上指出,目前光伏企业既需要进行产业重组的水平整合,也需要重整上下游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通过垂直合作,可以避免千军万马走光伏组件这一独木桥的局面。
在SNEC上,这一思路得到了印证。
合肥阳光电源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逆变器制造商,过去产品主要销往欧洲。近日来自中国西部电站的9亿大单,让其A股股价迅速上涨。一位光伏逆变器制造商也告诉记者:“对于整个太阳能晶硅系统而言,太阳能组件占据成本的60%,但是40%的成本里面还包括其它电器和安装产品。虽然晶硅电池出现了严重的过剩,但逆变器等光伏电站所需要的电器设备情况要好得多,市场需求甚至还在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是在即将启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领域,核心部件如微型逆变器在中国市场基本属于空白。”所以,把思路拓宽,把产业链条做长,也是破解光伏产能过剩的一剂良药。
路径:集中建设、分布建设孰优
启动国内市场大家都没有异议,分歧在于到底是像风电一样,采取大基地建设模式,还是像欧美那样,走千家万户分布式建设模式。
集中建设的好处是能迅速做大市场,对快速缓解产能过剩无疑是最有效的。而且,这一建设思路在风电建设上已经让人看到了威力。但是,集中建设的副作用是电力送出难。风电基地建设的后遗症就是今天出现的大规模弃风。因此反对的意见认为,如果光伏继续风电的老路,今天的产能过剩或许会暂时化解,但未来如果也出现“弃光”,对整个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未见得有利。
分布式建设的好处是不存在电量消纳问题,但弊端是零打碎敲的发展方式在发展规模上可能很难短时间做大。而且,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国情与欧美不同,我国的光资源和风资源很相似,资源丰富的地区恰恰是用电负荷小的地区,如果在这些地区自发自用,装机规模将大受限制。
到底应该采取那条路径发展更合理?中国最大的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商振发新能源董事长查振发认为,集中建设和分布式建设各有优缺点,只有因地制宜,该集中集中、该分布分布才是上策。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对于集中建设的热情显然更高。因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史立山认为,当前还是应该尽量鼓励和扶植发展分布式光伏建设。或者说至少在近期连风电基地的电送出都困难的情况下,不应该鼓励一味大规模基地建设的思路。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光伏发电的成本低于常规能源发电,送出通道也没问题了,在有大量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的西部地区集中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向中东部负荷中心送电,才是可行的选择。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北京市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鲁延武认为,在中国,分布式建设要形成全面开花的局面,必须有三个前提条件,即:全额收购,优先上网,适当价格。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在城市推广会非常困难。因为,在城市搞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成本会上升,目前0.35元的补贴并不足以吸引用户投资分布式光伏电站。只有让投资人真正获益,这个事业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记者4月份在河北首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张家口保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的情况印证了上述观点。这家企业建设的600千瓦屋顶光伏电站今年3月实现并网,到记者采访时已经累计发电74600千瓦时。该项目按照上网电价0.71元/千瓦时计算,月均节约电费52944元。由于企业用电量较大,因此完全可以自发自用。总经理李永军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总投资725万元,由于国家有补贴,电网也出台了鼓励政策,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预计10年左右能收回成本,而电站的运行年限是25年,也就是说后面十几年企业就是净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