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或者点子,当你想到的时候,全国至少10万人在做了,而且1万人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要以为一个点子可以赢天下。坚持,很多时候也是心智上的,要不断突破。
对EPC业务坚守多年后,中盛光电集团CEO佘海峰尝到甜头: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光伏行业哀鸿遍野之际,公司凭借独特的盈利模式,2011、2012年均取得盈利。
后发制人
在国内光伏业,中盛光电的商业模式有点特立独行。
2005年的光伏一片大好,是个比“抢银行”还赚钱的疯狂时代。在获得5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后,成立不久的中盛光电董事会开始思考,到底是建立一家简单操作、做一天赚一天钱的公司,还是真正在这个行业长期做下去?如果想长期做下去,就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盛,行业肯定会有起有落。
彼时中盛光电的规模很小,而尚德电力已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上市了。“当你看到行业老大已经做大,在资本市场募集那么多资金,第一笔是4亿美元,然后快速扩充产能,非常赚钱——你如果跟他走一条路的话,根本没有机会超越他,他每一步都走在你前面。”佘海峰对《董事会》表示,“如果想要超越他,就要看,未来有一天,行业出现过剩或者调整的时候,做什么样的业务可能出现曙光。也就是说,你必须走不一样的商业模式。”
立足一站式太阳能电力解决方案、从事电站EPC业务的念头愈发强烈。光伏业的产业链主要涵盖包括硅料、硅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应用系统等。所谓太阳能电站EPC,就是在应用环节对一个工程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在这样的模式下,渠道能赚钱,差异化即能给客户带来更多增值服务,企业不需要在“红海”里厮杀价格。当时的机会也不错:2007年佘海峰去德国拜访一家面临破产的从事电站EPC的公司,后者的一位负责技术的高层主动找佘。结果是,他带着三个技术人员转投中盛光电门下,迄今依然是中盛光电德国公司的核心骨干。2008年,中盛在德国成立了专注做系统集成业务的公司,以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销售起家的中盛光电,拉开了作为中国最早探索电站EPC业务公司的序幕。
2011年开始,中盛光电看到了自己商业模式的曙光,尽管同行面临去库存压力,但因为自己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在价格、利润、订单等方面都不错,这一年营收达11亿美元。2012年光伏业进入调整期,企业普遍亏损,尚德电力接近倒下。但2012年,中盛光电EPC销售额占营收比例首次超过50%,超过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销售,成为主营业务。
这让佘海峰坚定了走独特商业模式的信心。“这是比较有战略意义、里程碑的一件事,当营收只占20%时,很难说这个战略对你影响有多大。当超过50%,战略执行得就很深刻了。我们在行业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商业模式的差异化。”
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