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至今,恐怕很少有人能预料得到,这个新兴的行业会充满了如此多的悖论。最显眼者莫过于,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又想尽办法扶助活不下去的企业于不倒。
当然,这样的悖论并非光伏所独有。
回头看去,纺织、钢铁、水泥、汽车、风电等等,不都曾经上演过类似的荒诞剧么。
尽管三令五申严厉警告,尽管收紧审批抬高门槛,但这一产业发展模式,却仍在宿命般地循环,并延展到了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头上。而努力了多年的产业调整与结构升级,也因此至今仍无根本性的转变。
其间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正如光伏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逻辑颠倒一样——在财富和GDP效应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纷纷与企业合力推动地方光伏产业大干快上;然后在行业萧条企业生存艰难时,地方政府又开始纷纷动用财政施与救助——市长干了企业家的活儿,企业家则站在了市长的立场上来考量企业的发展策略。
正是这种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左右互搏及其牵扯不清,衍生出了中国式的产业发展逻辑。
终于,尚德这个身背着无数“最”字光环的行业龙头倒下了。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制造业来说,对于习惯了蜂拥而至且相信有政府兜底的中国资本来说,尚德破产所显现出来的政府不再兜底的信号,显然具有更为直观的警示价值。
而这,也远比政府三番五次警告行业过剩更具有市场教育意义,其效果也会良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