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如果说展会是反映行业冷热的晴雨表,那么行业的景气程度也会决定展会的规模和大小。与去年吸引2300家企业参展、启用新博全部17个展馆的规模相比,今年1500家参展企业的数字略显“寒酸”,并且有4个展馆被其他展会占用,面积缩水近四分之一。
笔者注意到,尽管尚德、英利、赛维LDK、保利协鑫等国内光伏巨头依旧在展会现身,但展位面积相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地缩小。而相较之下,外资企业的数量却并未减少,依然占据着四分之一的江山,光伏产品的进出口市场似有反转之势。
据了解,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吸引外资企业的“磁石”,不少外资太阳能企业,在自己的宣传册中列出了他们对中国市场增长潜力的预测,表明对中国市场的看重。
生产组件的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表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等地都具有令人兴奋的机会,庞大的中国市场更是吸引企业的目光。
该公司称,到2015年,中国的目标装机容量是21GW,甚至可能超过35GW,国务院还把光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中国市场将以每年增长10—12GW的速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
欧盟“双反”重创国内企业
去年SNEC展会期间,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行为,并对涉案中国企业征收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这使得不少光伏企业至今仍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沼”。
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SNEC展会,欧盟“双反”的消息让展会现场气氛更显压抑。本月9日,欧盟执委会推出了面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初裁提议。一旦“靴子落地”,税率将高达37%到68%,征税期长达5年。
“欧盟推出相关消息后,我们公司的订单短时间内有好转,因为有部分欧洲公司希望能够在政策正式落地之前储存一批所需产品。但从整个一季度来看,欧盟市场的订单还是要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多。”国内一家光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去年美国推出类似政策时,国内企业尚能把主战场转向欧洲,“但如果按照47%的税率算,我们也只能视情况看是否要退出欧盟市场了。”
据了解,国内光伏企业产品中有近九成出口外销,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往欧洲,因而“双反”杀伤力不可小觑。
对此,不少参展商表示,或把工厂进一步开设到订单国当地或周边国家,或把目光投入国内内需、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但他们也坦言,前者面临巨额的成本投入,后者则需承担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稍微乐观一点的展商则表示,“国内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实际上也一直在降,可能半年之后又能有利润了,但是短时间之内肯定还是在低谷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