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单位个人不但能用分布式电源给自家供电,还可将用不完的电卖给电网后,已有数十位居民在自家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尝试“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个人发电模式。但在试验一段时间后,个人发电的问题也随即浮出水面:立项审批耗时长耗费大、盈利周期太长、组件贵成本高等,都是困扰着这些居民的问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近日在接受专访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和办法。
已经尝试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用户反映项目审批程序太麻烦,整个项目通过至少得花费数十万元,耗时也较长。您认为,国家在立项审批方面是否有简化的必要?
曾少军:按照《意见》规定,个人发电要想接入电网是必须立项审批的。立项审批环节如果需花费几十万,对个人来说肯定是不现实的,几乎不可能。所以要想把个人发电的问题解决好,程序上必须简化。其实,立项审批的本意是担心发电项目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较大影响,像针对学校、医院、工厂这种规模化的发电工程当然需要立项审批。但针对个人发电,我认为可以适当简化。
并且按照个人发电的现有政策,个人投资的回报期确实比较长。在德国,一个小型的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回收周期一般是25年,15年收回投资,剩下10年是纯获利的。这样一来,居民一算账,觉得自己合算当然就投资了。而我们现在的状态就像好不容易修了很长的地铁,离公交车站还差1公里不修了。其实差的这1公里就是政策需要解决的。
从目前来看,参与个人发电的居民数量还较少,也普遍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那么这种模式能大范围普及吗?
曾少军:如果程序简化了,政策到位了,你试想,中国的“个人”有多少?绝对是无限量的。远远会大于工厂、公共设施等的数量,这个潜力可以进行无限量地开发。
既然有如此大的潜力,那么何时能形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并在全国普及开来?
曾少军:首先,目前我们光伏组件的价格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偏高,要想让居民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回报预期暂时还做不到,所以现在居民所做的尝试都是试探性的,不是基于理性的成本回报的考虑。目前除了整个光伏业界需要努力将组件价格降下来之外,最关键的是要把分散式的个人发电组织起来,依靠资本市场的力量形成商业模式,再进行适当的复制,才能最终在全国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