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晶硅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生产成本在120元/千克以内的企业有一两家,产能占总产能的40%;成本120元~180元/千克的企业有8~12家,总产能占比约为30%;其余数量上占70%的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在180元/千克以上,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仍在200~300元/千克之间。而从产能分布统计来看,目前我国光伏企业产能在3000吨/年(含3000吨/年)以内的企业数量约占60%,产能占比18%;5000吨/年以上的企业数量约占20%,产能占比70%。数量上,我国多晶硅企业仍以小企业为主。
从技术进步情况来看,我国多晶硅产业技术进步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线规模、单体装置能力不断提升;二是设备国产化不断提高,新建生产线投资成本更低,技术更先进;三是能耗物耗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下降明显,目前全国在产的多晶硅企业的平均综合电耗由2006~2007年的300千瓦时/千克,已经下降至2012年的150千瓦时/千克以内,下降幅度达到50%。生产成本也大都已经控制在130~180元/千克左右,其中部分先进企业的甚至已经低于120元/千克,而在2006~2007年的时候基本都在400元/千克以上;四是重视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研发,大都数企业都在力所能及地进行技改,部分企业也投入开展了硅烷法、流化床等技术的研发;五是污染的问题早已得到解决,副产物四氯化硅等都在生产中循环利用,企业也多渠道开发多晶硅副产物制备高附加值产品,增强综合竞争力。
建议:扩大市场 集约发展
建议国家出台进一步鼓励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扩大光伏与多晶硅应用的市场,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多晶硅产业正处于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但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多晶硅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旦建成,通过兼并整合的方式很难起到规模经济或达到互补的效果,“与其兼并不如新建”是行业的共识。因此,多晶硅行业结构调整的退出机制很难建立,“破产”则成为经营困难的多晶硅企业的唯一退出途径。在当前产能相对过剩矛盾的催化下,我国多晶硅行业结构整合逐步走向深入。小企业出局,大型企业则继续通过扩大规模、技改提升技术,走集中化、集约化的路线,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
要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求得生存,首先最根本的是提高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重点加强企业的系统集成、能耗综合利用、低电耗还原、副产物综合利用、硅烷法、流化床法等装置及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相关设备和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核心,加快技术升级;其次,推进产业的合理布局,鼓励企业向能源成本低廉地区转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向下游产业链延伸,降低经营风险。
同时,建议国家出台进一步鼓励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扩大光伏与多晶硅应用的市场,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消费者对多晶硅的“双高”认识,积极扶持多晶硅企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多晶硅贸易壁垒调查,完善相关“反规避”手段,确保贸易壁垒调查的有效推进,维护自由公平的贸易环境。发挥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从政策上扶优扶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鼓励优势企业在直购电、自备电厂、技术改造、资金扶持、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政府的支持。对于企业技术研发、技改等在资金上给予更多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改善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多晶硅税收政策和出口退税率,提高多晶硅产品竞争力,从更多角度引导和鼓励多晶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我国企业生产多晶硅在国际市场的产品占有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