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原定于4月公布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而后又将其推迟。伴随初裁的推迟,6月也随之将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光伏发展史上最具国际战略意义的时点。
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委员会启动对华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对欧盟出口金额高达210亿欧元,被业内人士称为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双反”案件。3月6日,欧盟实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强制进口登记,制裁范围明显扩大。按照欧盟相关法规,欧委会将在今年6月前后对案件作出初裁。业内普遍推断,初裁通过的可能性很高,而一旦通过,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将被征收极高税率,影响可能关乎生死。可见,中国推迟公布对进口多晶硅的初裁结果,也是希望留有能够“反制”欧盟的“武器”。
据了解,目前中国与欧盟围绕光伏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的沟通“顺畅并且是有益的”。总部设在德国的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近日向欧盟贸易委员会发出公开信,要求放弃对中国企业实施惩罚性关税。该公开信得到了欧洲20多个国家的700多家光伏企业、1024名企业高管的联署。种种迹象显示,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最终妥善解决并非全无可能,光伏组件企业现状或有改善可能,这对于我国多晶硅企业而言,也意味着形势向好。但即便是因此影响多晶硅双方初裁结果,也绝非彻底改变我国多晶硅-光伏行业发展现状的最佳选择。
最坏的时刻,最好的时刻?
光伏寒冬对于行业企业来说,已是太熟悉的形容。
众所周知,当前形势下,光伏企业的融资渠道几乎被彻底“封死”:银行贷款受阻、股市筹资困难、发行债券更无人问津。有人这样形容:“昔日的明星企业瞬间变成人见人厌的垃圾企业,往日争相上马的光伏项目沦为豆腐渣工程”。若无外部资金注入,光伏企业未来能否存活,能存活多久,如何存活……问题犀利,形势严峻。
微观赛维LDK,自2012年年初,新余市乃至江西省就被媒体爆出向赛维“输血”:从2亿到20亿,再到新余市政府垫付5亿元到期贷款,政府的持续援助似乎已经证明,想要依靠行政力量,帮助企业彻底解决危机,不仅难以实现,还会给欧美以政府补贴干预的口实。光伏组件企业如此,多晶硅企业亦如此。
过去,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用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鼓励了企业的建设,为之后无论是多晶硅还是组件行业的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埋下伏笔,更为在国际市场丧失话语权、遭人诟病留下祸根。现在,行业已经觉醒,扶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又不授人以柄的最佳途径,无疑是国家政策开辟发展通道,企业以市场化手段自救造血。
目前,国家出台了诸多产业扶持政策,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无论是补贴政策还是并网政策,无论是行业标准,还是价格制度,似乎都有隔靴搔痒之感。以今年年初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的意见稿为例,此前我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1元以上,《意见稿》对分布式发电和大型地面电站发电进行了区分。其中,大型地面电站根据各地光照条件的不同,分成四类资源区,施行0.75~1元/千瓦时4个区间上网电价。行业人士指出,“这个政策降低了电站企业的积极性,相应也就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下游电池及组件企业出货量可能降低,进而影响到上游硅料的采购。”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