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之后,始有大立。为今之计,该淘汰的产能坚决淘汰、该倒闭的企业尽速倒闭,壮士断腕、彻底揭去疮疤,或许才是光伏业脱困的真正出路。对于中国光伏业而言,企业倒闭潮的到来并非末日,恰恰是重获新生的前奏。惟其如此,漠视市场规则的企业才能为自己的原罪担责,理性有序发展才能自觉成为行业共识,长久积聚的市场风险才能在“腾笼换鸟”中得以稳定释放。
中国光伏业的前景依然绚烂美好,只是现阶段的不少企业恐怕都将无缘那一刻的到来。“吹尽黄沙始见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将成为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砝码。可以相信,业务类型单一、“两头在外”的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倒闭潮中势必会首当其冲;而产业链完善、多条腿走路的企业则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外患未除 中国还应先发制人
时间已是4月下旬,距离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初裁出台仅剩一个半月的时间,而中国对欧多晶硅“双反”也是迟迟未能落地。大限将近,这场中欧贸易战的火药味却似乎开始消散。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表示,中欧围绕光伏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的沟通是“顺畅并且有益的”;此前,欧盟曾有近千家企业联名要求欧委会放弃制裁中国光伏业。市场有乐观看法认为,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已现转机,最终有望获得妥善解决。
事情果真如此么?恐怕还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中国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的初裁两度延期,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等待欧盟初裁的结果出来后再做相应的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向欧盟释放“示好”的信号。但中国对欧多晶硅“双反”,真正中枪的其实只有德国的瓦克公司,指望欧盟为了一家公司而做出整体让步恐怕并不现实。另一方面,欧盟进口中国的组件产值达200亿美元,中国进口德国多晶硅只有6.2亿美元,因此中国的和解姿态能有多大效果还有待观察。
尽管欧洲光伏平价联盟及上千家企业上书欧盟委员会,称对华“双反”将会得不偿失;但是从欧盟的角度来看,以目前中国光伏业的现状,如果“双反”落地对中国的杀伤力无疑更大,中国更为忌惮。且在中欧贸易战中,欧盟自始至终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只是被动应对。因此笔者认为,欧盟不会轻易撤销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初裁,但是不排除欧盟以此为条件,要求中国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从而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利益。如果初裁税率低于20%,就应该算是比较理想的结果。中国光伏企业切不可刀枪入库、盲目乐观,还应及早应对才是。
来自美国的动向也值得我们警惕。由大约240家企业组成的美国光伏制造商联盟 (CASM)日前向美国商务部提起申诉,指责中国光伏企业谎报、瞒报产品对美出口量,从而规避美国海关的惩罚性关税。据称美国商务部已经要求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对这一申诉进行核查,并且“如果有必要的话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需要指出的还有,中国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的一再推迟,并没有换来相应国家的善意表示。今年一季度进口多晶硅仍是量增价跌,上述国家对中国的倾销行为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日益猖獗。就2月份来看,从美国进口多晶硅单价仅为12.57美元/千克,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当月德国对华出口量亦飙升至2713吨,单价则下滑至21.6美元/千克,环比下降13.6%。如此低价已远低于中国多数企业的生产成本,令国内多晶硅厂商短期内恢复生产的希望更为渺茫。笔者认为,既然对方并不领情,那么就不必瞻前顾后;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果断“亮剑”敲山震虎,或许反而更有助于中国在谈判桌上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