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市场谋出路光伏建筑是否可行?
潘锦功的薄膜电池产品,已完成中试,有望于年内完成市场投放,激活了石棉县打造“中国碲谷”的梦想。而光伏产业的各种困境,同样让他感同身受,比如融资难。
“光伏产业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末日产业。”罗经瑄进一步解释说,现在银行对光伏企业“避之不及”,不仅紧缩银根,还调整还贷周期,催促还贷。“对晶硅类光伏企业而言,犹如雪上加霜,也制约了薄膜类企业的流动资金。”
罗经瑄认为,对于经营活力强的大型企业,应给予重点支持,放宽贷款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授信规模,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同时设立专项支持资金、筹建新能源产业技术基金。
但是,要扭转光伏产业的困境,打开市场仍是必由之路。“目前,汉能光伏电站的度电成本已经降到了每度0.7元—0.8元,未来三五年内将降到0.5元左右,实现平价上网。”林进达说,国内太阳能市场正在逐步打开,除大规模集中式发电、小规模分布式发电外,他还向记者展示了太阳能帐篷、太阳能手机充电装置等消费市场拓展产品。
潘锦功的安徽之行则是为了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这个玄机藏在他的手机图库里:一座看起来与其他建筑物无异的大楼,外侧墙体用的是薄膜电池,不仅可以为室内遮光降温,还能发电。
据了解,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光伏建筑应用占比高达八成。林进达说:“这种模式,既节省国家每年用于电网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同时还解决了偏远山区老百姓用不上电的难题。”
罗经瑄提出一个设想,充分利用薄膜太阳能电池弱光响应好和易与建筑体结合的优势,在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地区,逐步推广将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集成一体,代替屋顶、窗户、外墙等,并先期启动建设一批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应用工程,尽快打开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市场大门。(作者:张守帅 蒋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