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多家太阳能电池厂商相继破产
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破产,此次并非首例。实际上是相继发生。
2012年4月,产量曾居全球首位的德国Q-Cells公司破产,同年8月被韩国韩华集团收购。不仅德国企业,美国企业也同样深陷困境。由美国政府提供5.27亿美元贷款担保的Solyndra公司也于2011年8月破产,Spectrawatt公司、Evergreen Solar公司及美国太阳能信托公司等也走到了经营尽头。这些企业都是专门从事太阳能电池业务的厂商,而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等日本综合厂商也同样陷于困境。
太阳能电池厂商相继破产是企业深受市场同质化影响的典型事例。在太阳能电池市场,主要竞争企业均认为正确的战略是进军全球市场,结果导致产品飞速实现同质化,从而引发了价格竞争。
容易实现同质化的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很简单,在品质方面,厂商之间难分伯仲。如果在实际日照时间内能够保证预期的发电量,购买者基本就会满足。和电视及个人电脑一样,其销售额不会受设计和品牌的影响。日本的家用太阳能电池板和西班牙沙漠地带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铺设的电池板结构几乎相同。当然,厂商考虑的是面向全球市场广泛销售。
从全球太阳能电池板新设置量的变化来看,按发电能力计算,2000年只有0.3吉瓦(GW),而2012年为其212倍,达到63.5吉瓦(根据PHOTON的资料)。自2005年起,这一市场则以年均69.2%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需求增加的同时,新涉足企业纷纷大幅下调太阳能电池的价格。调查公司GTM Research称,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从2010年开始,在2年内降价65%。仅2011年一年就降价50%。这样无论需求如何增加,厂商最终都会支持不下去。
使价格竞争变得更激烈的不是美德日企业,而是在土地和人工费等成本竞争力方面占优势的中国企业。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中,美德日企业的份额超过了75%(仅日本就将近50%),但在随后短短几年内,中国企业迅速发展,2010年占到全球份额的58.5%。然而,可怕的同质化发生后,根本没有赢家,尚德破产就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急剧的市场价格崩盘就连中国企业也无法应对。
图2 各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份额的变化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