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表示,2012年底发放截至2011年4月的补贴,相差一年半的时间,正常的发放周期一般是半年。
在业内人士看来,补贴资金的不按时发放带给企业的影响已显而易见。毕竟,对于大部分从事电站开发的企业而言,其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居多,本身并不充裕的现金流可能会因此而雪上加霜。此外,也会进一步吞噬企业的电站投资收益。
改革突破口
补贴资金屡遭拖欠的背后,则是资金缺口的不断扩大。
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用于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该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向电力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
进一步来看,来自于国家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包括金太阳、屋顶光伏计划在内的专项工程;而电价附加,则用来支持发展包括大型地面电站等没有列入专项工程的项目,主要从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范围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扣除农业生产用电(含农业排灌用电)后的销售电量征收,征收标准为8厘/千瓦时。
国家电监会近日发布的一份有关节能减排的报告也称,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机组的迅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所收取的资金远远难以满足补贴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入不敷出,截止2011年底,资金缺口达110亿元,且补贴支付滞后。
据民生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王海生测算,2012年全年预计用电4.5万亿度,按照8厘/千瓦时征收标准,可收可再生能源附加约为300亿元。2012年,风电发电量大约为1000亿度,需补贴部分约为200亿元;光伏上网电价项目估计发电30亿度,需补贴20亿元;生物质发电补贴需要补贴80亿元,总计约300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资金仅够维持当年的支出。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一个发电周期为25年的光伏电站而言,除了要维持当年的增量补贴支出外,还需要保证上一年以及更早的存量资金需求。因此,在每年的全社会用电量无大变化的情况下,资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认为,针对补贴资金缺口的问题,应该通过调整现有政策来充分挖掘其潜力,比如财政资金应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各类补贴资金应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端。在资金使用上,应通过招标竞争降低光伏补贴成本,从而用尽可能少的资金补贴尽可能多的电量产出。
除了资金缺口外,另外的争议则来自于补贴资金实际发挥的效果。在一些人士看来,由于对金太阳示范工程等采取的是按初装费补贴的方式,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部分企业骗补以及电站的发电量无法保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