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是,这部分成本究竟该由谁来承担?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利用财政补贴来推动光伏应用的发展,再将这部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的电费中。
就制度的持续性和严谨性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德国“绿电制度”的设计相对更为完善,较好地解决了光伏推广的成本难题。
十年前的2000年,德国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颁布法律强制电网公司高价购买太阳能电力。其每千瓦时60美分的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当时每千瓦时约12美分的传统能源电力价格,且该固定电价的有效期明确为20年。随后,这一电价根据装机规模呈逐年递减态势。
综合来看,德国“绿电制度”包含了两个核心强制目标,一是电网无条件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二是高出传统能源的成本由电费附加承担。另外,还规定了电力生产企业向电网提供绿色电力会获得一定的补偿。
正是这种既有强迫又有鼓励的政策设计,让光伏应用的推广获得了资金和动力,也由此带动了上游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
因此,从德国等光伏先行市场的成功经验来看,解决好了下游应用端的资金来源,也就解决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面临如今的资金流枯竭窘境,除了因外需严重萎缩外,国内应用市场补贴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系统,是根本的原因。
苏维利认为,国内补贴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没有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对光伏电力进行全额收购,二是补贴年限的不明确。
据他介绍,目前国内以上网电价获取补贴的光伏电站项目,几乎都采取与当地电网公司一年一签合同的方式。“几乎没有人知道下一年还是不是这个电价,更没有人知道这个电价会执行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