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正成为外资巨头抢滩的市场,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外资巨头全面控制中国大豆(4755,11.00,0.23%)产业的惨痛经历,先低价倾销外国优质大豆,中国大量进口,由于豆价难涨,最终导致上游农民不愿种豆,中游加工企业大面积停工,跨国粮商伺机收购,保证转基因大豆的销售稳定增长,造成现在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完全失去话语权的境况。
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又会重演上述一幕呢?先是“双反”,海外市场关闭,国内光伏组件企业或倒闭或破产,直接影响逆变器企业经营和估值,外资巨头伺机低价收购,并借助本土化以及对中国国标的深入了解,开发中国市场,而其在收购过程中成功建立信息优势,又支持了其未来的竞争策略,没有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将是外资企业的天下。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中国企业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经济学家金思宇就表示,“在我们很多产业的发展方面,我们还缺少全局的观念以及战略远见上的判断,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行业的可行性分析,加上地方政府的盲目推动,最终导致了产业的过剩格局。”
而这种战略远见的能力,恰恰是中国企业与跨国巨头间最大的差距。由于缺少战略远见,所以处处受制于人。反映在知识产权的布局方面,中国企业在很多产业的布局,尤其是对产业链有控制力的关键技术的布局方面,明显落后于这些巨头。
通用电气亚太区高级知识产权顾问张为安曾经透露,“通用电气在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上已经进行了知识产权的全面布局”,而另一家全球电信企业博通公司(Broadcom)处理器与无线基础设施业务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启阳(Sunny Siu)则告诉记者,“博通在整个电信产业链上的知识产权布局是最完整的。”
而反观国内企业,除了那些申请的专利权的数据累加之外,有哪家企业可以如此自信自己的布点到位?
不仅如此,当很多中国公司还在为PCT(专利合作条约,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的申请数量、为专利申请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外资巨头已经意识到“21世纪的创新在于企业要尽快掌握市场的需求,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所以很多跨国公司都在进行流程和组织上的变革。这就是战略远见。
而在战略远见之外,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还需要本土环境的支撑。
以中国两大民族企业华为、中兴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海外,在全球舞台上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跻身全球前五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早期中国电信[微博]市场的快速发展,两家公司积累了足够的现金流,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用于技术创新,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从容来突破障碍或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