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和补贴问题一直是光伏业内关注的焦点。2011年8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从今年7月1日前后核准的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分别为1.15元/千瓦时和1元/千瓦时。
但分析人士很快指出,这种“一刀切”的上网电价本身就不合理,各地光照资源条件存在差异,成本不一样,但上网电价却是统一价,且还没有明确的实施年限,使得企业无法对收益和风险进行预估,开发电站积极性不高。然而,随后电价问题迟迟没有下文,企业吃不到“定心丸”,一些待开发项目也就此搁置。
反观同为新能源产业的风电行业,由于较早就实现了上网电价分区域制定,项目开发如火如荼,百万甚至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相继落成,上网电量迅速增长,一度令光伏同行们“羡慕嫉妒恨”。
令业者欣喜的是,此次国务院明确提出根据资源条件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并根据成本变化合理调减上网电价和补贴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在不同地区投资电站的收益都将得到政策保证。另一方面,光伏电站项目执行与风电相同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将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企业“抱大腿”失灵行业洗牌加速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也是此次新政的亮点之一。显然,管理层已经充分认识到,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是高企的产能过胜率,管理层对国内光伏已经从过去的以刺激需求救市的政策基调,切换到协调、指引和帮助产业加速优胜劣汰,调节产能过剩的政策方向上来。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目前多晶硅停产企业数量达到90%,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但在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保护与干预之下,一些原本应该倒闭或者被兼并的企业却仍然得以苟延残喘,有些还大有卷土重来的架势。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太阳城”和“光伏园”仍然超过300个。
除了充当地方企业的“大腿”,搞地方保护也是近年来光伏业内诟病较多的问题。保利协鑫能源的负责人就曾指出,在个别西部地区如果要建设新的光伏电站,当地政府就硬性规定投资企业要在此兴建工厂并生产组件。而在光伏行业较发达的省市,地方政府在正常的企业竞争中“拉偏架”、袒护本地企业的做法,也让一些区外的光伏厂商如鲠在喉。
此次国务院的光伏新政,除了重申积极鼓励旨在淘汰落后产能及企业的兼并重组,首次提出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除了意在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也彻底堵死了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的通路。来自国家高层的态度已经很明显,未来技术不先进、难以逃过市场洗牌劫难的企业,政府将乐见其破产;而业务前景良好的企业,则需要通过整并既有产能才能拥有扩大产能的空间。
说到底,在当今中国,地方政府频繁使用有形之手对企业决策进行干预和影响,而相关职能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干预又缺少必要的限制和约束,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十分重要的障碍。如果政府真的想引导经济向好,那就应当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多下工夫。动辄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培植出来的也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