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令前期成本优势较低,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仍然较差,中国银行研报指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倍左右。不仅仅是中国,光伏行业在其他各国也是靠政府政策及税收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政策导向型产业 如何避免日本式的失败?
2010年4万亿投资计划推动下,全国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太阳城”和“光伏园”,超过了300个,仅千亿级产业园就达到几十个。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过度主宰,是导致如今光伏的困境的主要推手。政府如何定位,如何在产业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中国政府,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的难题。
“日本模式”的终结
战后日本高速增长时期,政府的职能在于促进和引导市场机制的形成和改进上。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民间部门较为虚弱、市场机制不够充分,其政府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
而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Michael J. Boskin研究指出,1980年代,日本政府仍然是产业政策的积极倡导者。日本强大的贸易、工业和财政部门来主导运行经济的走向,但其大量政府补贴并没有用于高科技领域,而投入了过时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例如农业,采矿和重工业等。其结局就是泡沫资产的破灭、长达十年的迷失、三次经济衰退,出现了至今为止发达经济国家最高的债务和GDP比。
此外,在过去几十年里,韩国、西欧和美国同样也有类似的现象。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为了连任,提出了建立“国家重建银行”的平台:也就是由工会和行业领袖牵头的委员会来决定如何投资数百亿的美元。而在随后的总统竞选中,自由市场派的里根打败了卡特,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Boskin认为,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制定能源和环境总的指导原则,让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来决定什么是最适合他们的。政府应该对和这些问题相关的基础学科研究进行资助。如果没有政府的长期投入,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起到作用。
中国的问题:不仅局限于光伏产业
当初藉着高科技的名头和高利润的诱惑,令光伏产业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和拉动投资的重要项目。而由于政府介入过多,导致市场功能被严重弱化。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