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着整个光伏行业的利润下滑,顾客压价很厉害,你们是否感受到了这种行业压力?
徐继伟:其实我们在2010年行业非常火热的时候,就预计到了可能会有一波调整,无论是否有“双反”。特别是我们的组件客户,几乎已经连续四五个季度亏损了,大家都在压价。我觉得降成本有必要,但不是惟一路径,最重要的还是提高组件效率。我们的客户卖组件,是以瓦计算的。成本创新要把分子(指组件价格)变小,但更重要的是分母(组件瓦数)变大。这样每瓦的成本就降下来了。
记者:2010年全球光伏行业火爆,出货量出现了翻番的增长。而2011年,光伏产业急剧转冷,到三季度时,中国光伏产业更是遭遇了美国“双反”,3M为何选择此时大举扩张?
徐继伟:经济学当中有个概念——劳伦斯魔咒效应,就是经济火热时,大家造摩天大楼,过了四五年之后楼造好,经济开始衰退了。而企业在建造的时候,成本又几乎是最高的,因为大家都是很火热的。
我们则是逆流而上,在低谷的时候我们也是在继续往前走,整个建造成本比较低,等到工厂建好了之后,大概明年的年底,光伏产业的景气周期又可以回来了。但是回来的火热程度不会像2010年。
“双反”的正能量
记者:目前中国的光伏业务占到了3M光伏业务的比重有多大?
徐继伟:占3M全球光伏业务收入的60%。不过,中国光伏产量全球最大,但在本土的安装量非常小,我们预计未来光伏在中国本土的应用潜力会非常大。
记者:怎么看待美欧的“双反”?
徐继伟:从一定角度上看,“双反”有其正面意义。因为它使得供大于求的泡沫提前爆破了。如果没有双反,行业里面的很多问题会继续发酵,总有一天会爆出来,但爆出来的后果会比现在严重得多。
“双反”后,出现了两个新的催化剂:
一个是很多企业因为受到市场挤压,开始主动降产能,降的都是无效产能。这些事情在“双反”之前是政府想做都做不到的,相当于提前去泡沫。
另外一个催化剂,是以前从来没见过中国政府有这么大的力度去推动光伏本土应用。之前出口形势好,中国政府只要在本土提供土地、电力、人力、物力、财力,不需要创造太多的本地市场,整个行业就起来了,而出口对本地的经济、就业率又都有带动,何乐而不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