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产能过剩阴影下,国内光伏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即便未来光伏市场需求重新回暖,但如果企业继续为消化库存而低价销售产品,那么其盈利能力将在很长时间内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邹剑鸣告诉记者,一年来,他的手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时刻等待着客户订货的消息,哪怕是低于成本的赔本买卖,他也无所顾忌,只要能让手中资金回笼。“经常是头一天电话里询完价后口头说好第二天来厂提货,可第二天一早一个电话打来说另有一厂商报价比你低,于是一单生意就黄了。”邹剑鸣说,最纠结的是一天一个价,搞不懂市场行情,导致很多厂商在这种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被慢慢拖死。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过去市场好的时候包括众多龙头企业在内无休止的产能扩张。赛维LDK的遭遇便是明证。邹剑鸣也坦承,如果自己当初不是误判形势,认为光伏明天会更好,他也不会几乎压上2010年半数的销售收入去扩建新的生产线,如今沦落到靠变卖资产回笼资金的窘境。
“救市”壮志难酬
如果说2012年可以定位为中国光伏企业的灾难年,那么也同时可以定位为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元年。这一年,政策及行业相关利益方均纷纷发力国内市场“融冰”:“十二五”产业规划目标一再扩容,电网首次“表态”为光伏发电项目开“绿灯”……似乎光伏产业又一个“春天”已现曙光。
但业内人士谨慎提醒,长期积重难返的光伏产业目前仍未走出谷底,产能过剩阴影和国内市场“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现实,注定其后市发展仍未可期,至少在未来一年时间里看不到“春光乍现”那一刻。
对于目前的光伏产业,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既是必需的,也是长远大势。但要短期内化解全行业超过1000亿元的债务负担,光有目前国家一再提升的产业规划目标和电网的“友好”姿态可能仍无济于事。
首先,国内光伏需求仍无法取代欧美。2011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容量3GW,按照最新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达到21GW,未来几年每年将有约4-5GW的新增装机容量。而2011年,全球超过80%、24GW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在欧美地区。国内需求的增长只能弥补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损失的20%。
其次,尽管国家电网提出未来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富余电力全额收购,但并网技术标准即便立即出台也需要一个磨合期,且按照目前国家主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的原则,自发自用电量和电网收购多余电量如何定价这一关键问题仍然无解。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