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看来,贪大对企业的误导很严重,光伏业产能过剩等弊端,就是当年尚德的“首富效应”所致。
“谁做到最大就是荣耀,这些财富榜样使得所有人都往这个方向走。而且只要你坐不上老大,占有率小,就觉得脸上没光,大家都看不起你。”黄鸣说。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创业者的通病——“宁为鸡头,勿为牛尾”。
“很多尚德员工掌握了一点点技术就自己出去拉一帮人成立新公司。反观韩国三星,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我们不能比的。”上述尚德高管说。
而几乎每家企业都大干快上的结果就是产能无序扩张,光伏业曾经的“蓝海”迅速转为“红海”。行业: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光伏
老企业大肆扩产,投机性新增产能又大量涌入,过剩几成必然结果,光伏产品价格也随之一落千丈。后者还给海外对华反倾销提供了口实。
国内一家大型光伏企业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少房地产商自政府启动调控后就带着大笔热钱涌入光伏,“但不料市场急剧变化,这些习惯快进快出的地产商根本没有成本和价格观念,任何价格都抛,由此造成了恐慌,组件价格随之出现更快速地下跌。”
除了房地产商外,前两年还有大批纺织、代工企业也大举杀入光伏。
“很多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光伏企业连设计资质也没有,画的图纸根本不符合要求,常令电力系统啼笑皆非。有些企业托关系找路子,让自己的设计通过审核,结果并网运营后就经常会跳闸。”国内最大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中环光伏副总经理徐永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此期间,大量低质、低劣的光伏产品充斥市场,加剧了市场环境的恶化。
“光伏原先我们是两头在外,现在很不容易建起一批原料大军了,但一些无序进入的小厂却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废次硅料,因为成本更低。”上述管理人士说。
记者了解到,这些废次料通常会从中国香港特区或越南走私进口,其大多是半导体厂或多晶硅厂淘汰出来的次品,价格大概只有正规硅料的一半左右,一年的进口量约有2万吨。
“这对光伏产品的25年质保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上述人士表示,用这些废次料生产的光伏电池和组件短期内看不出影响,但几乎可以肯定其无法正常运转25年。
而国内此前采取的最低价中标做法,某种程度上更充当了这种低价低质产品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