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所为何来?
在广西,最先、最敢“向太阳借光”的是兴安县。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原本一片光明的光伏产业跌至谷底。众所周知,我国光伏产业原材料靠进口,产品也绝大多数靠出口,“两头在外”。这种情况目前也没有改变多少。但就是在当时业内的一片哭声中,桂林这个以旅游闻名世界的城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漓江上游的兴安县领导,不知道他们从危机中嗅出了什么商机,逆流而上,开始雄心勃勃大力扶持光伏产业,誓要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园。至2011年,该县宣称光伏上、中、下游入园企业达18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4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1%。
今年上半年,受美欧反倾销调查等因素影响,国内光伏业绝大多数已经停产,虽然近期国家各部委已经在拟定扶持政策,但一时也尚未见效。而在此前兴安县工信局一位领导却在当地媒体公开发布消息:“我国光伏产业正处寒冬,惨遇行业性亏损,而建于兴安县的广西光伏产业,却化危为机,保持盈利,风景独好。经两年筹建,光伏产值去年由上年4亿元增至50亿元,税收则从无到有去年达7000万元,今年产值和税收均以翻番速度递增。”不知道该县的企业有何灵丹妙药,能在全世界光伏行业萧条时做到独善其身?但该县统计局和税务局相关领导却向记者透露了不同的信息,上述两局说的情况基本一致,兴安县统计在册有缴税记录的只有中联科伟达、尚科、健评、凯创4家光伏相关企业,大多数做的都是中下游来料加工业务。“去年全县光伏产业应缴税1967.6万,实缴的就不好说了,更不用说实缴过来后,根据国家和县里有关政策和规定绝大部分还要返还回企业。至于领导在报纸上宣传的那些情况,具体我们也不太清楚呢。”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联科伟达一位强调不要写他姓名的高管说,这里离市场和原材料都很远,也不知道领导当初为什么要在这里搞光伏产业。除非到国家发改委争取到搞顶层光伏项目——光伏电站、上电网的批文,投几百亿搞大的也许有效益。但国家发改委那里,每天全国同行把他们的门槛都踏破了,有几个能搞到批文,花多少钱才能得到那样的批文呢?那条路,现实点说,几乎无望。
“引导政策长期缺位,而地方又过度溺爱(越位),这是我国光伏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认为,当前我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行业自身缺乏规范管理,企业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造成的。
20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文章称,该报记者日前对光伏行业的双重依赖症做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光伏“寒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政府深度介入,过度扶持,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又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造成一哄而上,产能急剧扩张,并最终酿成危机。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冲动下,光伏企业获得了“保姆式”的政策扶持,从土地到融资都获得极大便利。而地方政府同时承担着“黑转绿”、“重工业转高科技”的发展转型和招商引资双重责任,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有“一箭双雕”之效,但地方政府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评判手段,只是单纯以投资额、年产值为标准,对企业来说,申报项目规模越大越能得到扶持。不过业内专家表示,光伏行业的此次危机未尝不是一个有益警示,即政府如何摆正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从政府主导归位到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也许这段话值得兴安县领导和该县光伏企业决策者反复拜读和深思,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