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受欧债危机影响,世界光伏市场随之萎缩,在企业蜂拥而至的倒闭潮中,欧美光伏企业不约而同地将责难抛向中国光伏企业,美国和欧盟相继启动了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板与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34%至47%关税。11月8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欧盟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在这场没有硝烟,但是却注定惨烈的贸易战当中,中国的光伏企业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新财富夜谈》节目中,财经评论员叶檀和拜尔能源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学军,中利腾晖光伏全球市场副总裁祁富俊,Solarbuzz高级分析师廉锐,就拯救光伏市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光伏企业自尝价格大战苦果
200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量跃居全球第一后,至2011年的5年间继续翻倍增长。而据日前工信部下属的光伏产业联盟对所属160多家企业的统计,产能己经达到了35GW,预计全国光伏企业总产能在40GW上下,产值预计2000亿元,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装机量还多。然而,目前已有95%的多晶硅企业和50%的组件生产企业停产,今年前三季度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三季报成绩单再续颓势,多数公司净利润下降幅度均在50%以上。光伏首富施正荣的兴衰,就像是产业发展的镜子。2006年,在《新财富》评选的500富人榜中,施正荣以150亿身家荣登榜首,2012年500富人榜中,施正荣位列第406位,资产大幅缩水至30亿元。现在,尚德更是深陷资金链紧绷、破产等传闻的泥潭。
叶檀:从《京都议定书》之后,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那段日子光伏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补贴很多,所有的国家都在鼓励新能源是吧?
王学军:在2010年前,卖一个瓦的产品利润可能是一块钱人民币或者更高。当时我们也见证了很多公司不经意之间一年赚个几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所以那时做房地产的、养猪的,纺织的,形形色色的人都进入到了这个行业,造就了现在产能过剩。现在大多数光伏企业其实是在赔着本做生意,每一瓦赚个三分钱两分钱,或者五分钱,这已经到头了。中国的光伏企业给整个世界提供了极其廉价的产品,虽然现在“双反”的呼声非常高,但是欧盟境内实实在在的下游这些企业,或者说民众,得到了实惠。
廉锐:中国光伏企业用的设备是相同的,买的原料是相同的,产品的差异化很小。到了市场上为了争夺市场空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甚至是有一点恶性的竞争。
叶檀:听下来觉得蛮无奈的。我们中国进入光伏行业之后,给国外提供了最廉价而且质量还可以的产品。当这个行业一旦发生滑坡,中国的光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到很大的压力。我们先是把别人全挤死,接着自己挤自己,把自己也挤死了。光伏是个高科技行业,新能源行业。但是听下来怎么没有门槛呢?
祁富俊:真正的技术门槛掌握在设备的供应商手里。目前的设备供应商在中国我们还找不出来几家,全是进口的。我曾经在外国设备供应商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他们同样的产品每年至少增加五到十瓦。通过不断研发,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现在我们的脖子被两块卡着:一是设备,向外商付100%定金,排到明后年才交货。第二个买硅材料,国内的原材料根本是供应不了的,一签要签十年二十年的长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