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弃小”或成企业“拼爹”游戏
对于眼下哀鸿遍野的光伏产业来说,政府主导的“保大弃小”如何界定谁该救助、谁该放弃,成为业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平心而论,尽管目前政策利好频出,中国的光伏行业现状在短期内也无法迅速得到改善,毕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往往需要一个周期,包括市场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的调整适应等,不可能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外界的资金救助,一些处于生死边缘的企业恐怕已经无法支撑到国内光伏市场初具规模的那一天。
虽然从管理层到行业,都一致认可光伏行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已不可避免,“该死的企业一定要死”;但正如人都有求生本能,尽管各家企业良莠不齐,却没有任何企业自甘闭目就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却也很纠结:值此产业存亡之际,政府究竟是应作壁上观、静待市场之手来完成这轮大浪淘沙的洗牌过程;还是应该主动介入,促使产业调整向预定方向有序推进?对于企业来说,坦然迎接市场大潮的涤荡,无疑将面对“生死由命”的无奈和背水一战的悲壮;而来自有形之手的“保大弃小”,其结果更直接却也更残酷,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直下地狱。
“保大弃小”需要直面的最大质疑,在于政策面如何界定光伏企业“保”和“弃”、“大”和“小”的标准,会不会最终沦为一场企业相互“拼爹”的游戏?众所周知,国内的一些光伏巨头,很多都是地方政府的奶水喂大的。在地方层面,显然不愿看到自己一手扶植的明星企业在新一轮整合中被弃若敝履;前不久江西新余市政府对赛维LDK注入国资血液,实质就是要以政府信用来为赛维背书,力保其在随后的整合重组大潮中保持“金身不破”,继续充当彰显政绩的亮丽名片。如果“保大弃小”要保的是类似这样背景强硬、大而不倒的企业,那么结局无疑是堪忧的。
以往的经验表明,这样的“保大弃小”往往事与愿违。以本世纪初的家电行业调整为例,当年的熊猫、黄河等家电企业,都是政府着意保护的大企业,但如今这些品牌早已堙没无闻;而当时被归入小企业行列的创维和TCL则成长为海内外公认的知名企业。
殷鉴未远,也足以令那些乐见“保大弃小”的人士反思。究其原因,当年那些受到政府百般呵护的大企业,只是体量虚胖,一次又一次的“保大”只能令其更加愿意躺在政府的怀抱里,而根本无法经受市场竞争惊涛骇浪的洗礼。有朝一日,政府对其断奶,这样的企业就很快夭亡。而那些不受扶持的小企业日子虽然难过,但正所谓“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在种种考验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样的企业无疑拥有更健康的体质和更顽强的生命力,屡屡上演的“小鱼吃大鱼”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