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虽然存在需求停滞的因素,但投资和生产明显过多。因此,电池板价格正在骤降。2年间跌了5成左右。有报道称,在主战场德国,仅2011年1年,价格就下跌了约5成。当前,包括中国企业在内,各地企业都面临着亏损,今后必将进入消耗战,导致行业进行重组。
至于今后,正如EPIA的预测,市场有望继续扩大。在提供FIT援助,以现场(在用电场所发电)为主导的欧洲,由于形势随政策动向而变,预测比较困难,但估计会呈现出收购价格降低与成本降低的对立格局。
美国在联邦政府的投资减税和州政府的RPS制度下,提出了许多住宅用途以及发电站规模的大规模投资计划,需求有望稳定增加。
中国虽然是世界的太阳能电池板工厂,但国内市场小,逾9成产品需要出口,在对欧出口难以指望的情况下,中国已经采取了拉动内需的措施(金太阳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实施FIT的日本市场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电池板价格下跌的明与暗
下面来进一步介绍最近的形势。光伏发电和风力一直引领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经济效益和潜力方面,风力率先表现出了稳定增长,但光伏也紧随其后,实现了快速发展。根据彭博社的推算,2010年,光伏发电的投资额力压风力荣登榜首。
光伏发电具有以下特征:(1)只要日照时间达到一定程度,随处都可建设;(2)从小规模现场发电到发电站,模式多样化;(3)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也可建设;(4)可在短期内建设;(5)作为基础设备的太阳能电池板趋于大众化,随着众多企业参与市场,价格已经骤跌。
虽然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社会负担沉重,在政策延续方面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世界的各个角落随时都会有庞大的需求产生。光伏发电在不断更换先导者的同时,整体维持着大的发展。2004年,随着德国推行大胆的FIT制度,欧洲引领的高速发展时代到来了。在欧洲,主角也在发生改变,其中反映了政府扶助力度的强弱。
德国率先推行FIT,成为了欧洲的示范。之后,西班牙的需求激增,但是,由于扶持措施过于激进,需求很快锐减,被称为“西班牙冲击”,导致电池板库存激增。
而随着低价产品流入相对有利的德国,该国的需求出现暴涨。以现场发电为主,德国在2010年和2011年创下了装机700万千瓦的惊人纪录。如今,负担激增正在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围绕援助方式已经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其间,意大利、法国、捷克发展迅速,有推算认为2011年意大利的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已经超过了德国。在欧洲,经济危机、财政危机虽然形成了制约,但低价格产品如洪水一般涌入相对有利的国家,最终带来了高增长。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