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时期,国内光伏行业迎来一个政策发布密集期。国家先后启动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第二批“金太阳”示范工程等光伏项目,同时又陆续下发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下称通知)以及国家电网《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光伏行业再次看到纾困的曙光。此时的国内光伏市场已做好“起跑”之势,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纵观近几年国内光伏市场发展轨迹,与国外相比,不难发现,这几年,国内对光伏市场的启动并不顺利,走了不少弯路。
大型荒漠光伏电站
国外很少见的大型荒漠光伏电站建设,在我国却成为主要发展方式,其本身具有的科学性与持续性值得业内再次考量。由于新能源本身具有的能量密度低、带有随机性和间歇性以及尚不能商业化储存的特性,所以靠近负荷区、采用分布式发电方式、实行就近发电就近利用的更显科学性。事实也确实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多采用此种发电供电模式。用户自建光伏电站,在满足自发自用之余,富余电量向电力市场出售,自用不足则由大系统补给。欧美模式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发电量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弃光,同时也节省大量电网配套设施的投资以及在输电过程中能源的损耗。但就我国而言,却走了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路线,在远离负荷区的西部大力建设荒漠光伏电站。长达25年的每千瓦时1.15元的补贴使得电站运营具有丰厚利润空间,因而出现大型荒漠光伏电站建设的“大跃进”。仅2011年底,国内以青海、宁夏、甘肃为主的大型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即超过3吉瓦,其中,仅青海一省国家需要补贴的资金就达二、三百亿,在当年可再生能源基金尚无法满足风电补贴的情况下,国家补贴可再生能源的资金缺口被再次拉大。而随之而来的资源浪费问题也更加突出,大量电站建成之后,由于电网基础设施无法及时满足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大量弃光现象出现。一段时间以来,青海格尔木建成的几十家光伏电站被迫陷于“发二停四”的境况,即建好的电站实施轮流发电、轮流并网,造成了能源的二次浪费。光伏电站业主也怨声载道,将矛头指向国家电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大量光伏电站在抢装时刻忽略了电的特性也是造成弃光的主要因素。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能被储存,所发电力需要及时输送。传统电站在建设之初,都会事先规划好与之配套的输配设施才开始建设。但一拥而上的光伏电站显然忽略了这一原则,当光伏电站建设速度远高于电网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时,电网无力输送也是无奈之举,弃光的结果也必然出现。“这也是电网面对不支持新能源并网质疑喊冤的地方。”
经过实践的检验,大型荒漠光伏电站弊病显现,如占地量大、解决当地就业能力有限、远距离输送经济性差,补贴款拖欠等现象客观上放缓了国内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步伐,但在我国光伏“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底,国内光伏装机完成的21吉瓦目标中,大型光伏电站的规模达10吉瓦,占据二分之一强的份额仍令人费解。对国家继续推动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惯性使然,也有人推崇“在接近负荷区的沿海地区,大型光伏电站仍具推广意义。”但无论如何,接近负荷区、即发即用应作为开发光伏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汲取前期教训后,国家在电站建设方式上是应该否有所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