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在各级政府的主导及大力扶持下快速崛起,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光伏产业有95% 的市场都在国外。这些“含着原罪的汤匙诞生”的光伏产业,在地方政府的过度溺爱下畸形成长。
国内光伏行业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核心技术,整个产业仍处在行业的中低端,严重依赖出口海外,例如国内太阳能电池高达98%的产品用于出口。更要命的是,国内光伏企业平均负债率超70%。
整个行业遭遇“极寒”,政府也坐不住了。一、国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开口表态,中国已就欧盟部分成员国的光伏补贴措施,正式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式。二、11月1 日,商务部就对欧盟提起多晶矽“双反”调查。三、9月底,国家能源局专门发出文件,优先解决“分散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补贴问题。四、近日,商务部等四部委会同36 家银行机构的代表,在河北保定召开秘密会议,商讨拯救光伏企业之策。据说会议的主要结论就是,“保大弃小,增强竞争力”。
“指望政府”成唯一之策
企业或者行业一旦有难,必定就要指望政府来搭救。问题在于,“指望政府”变成了长期的一种惯性和唯一可行之策;国内的二十几个大类行业,几乎全部都出现产能过剩,差别只在过剩的程度不同。
全都指望政府,政府救得过来吗?
如此,岂不会有保护过剩产能之嫌?救市之后,巨大的产能如何消化?这些产能所产出的产品要卖给谁?后两个问题,是很低级的问题,却是谁都无法绕过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