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看,中国的光伏企业产能并不算过剩,虽然中国光伏行业很低迷,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光伏企业已是该市场的领先者。”日前,在一场电视辩论赛中,晶澳太阳能CEO方朋说道。
他认为,所谓的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过剩,长期看光伏行业仍有机会。而众多光伏企业CEO及行业专家则认为,中国光伏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虽然大家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是否应大力发展存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政府不应过度介入光伏企业经营”这一点上,仍然达成了一致意见。
阶段性过剩
在很多光伏企业及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从今年年初起的一轮光伏颓势,与中国产能过剩有着极大的关系。目前,全球的光伏需求25G瓦上下,但仅仅中国市场的光伏产能就高达30G瓦以上,这一数字已超过了全球光伏电站能承受的出货量。
但方朋并不这么认为。“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2025年的话,全球的安装量可能会达到300G瓦,市场比现在扩大十倍以上。现在的30G瓦产能不过剩。”他觉得,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无论是在技术或者是市场规模方面,都已在全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积极的一面,“而以往,汽车、半导体及其他IT产业都是等到产业饱和了以后再进去的。”
阿特斯太阳能CEO瞿晓铧的观点则是:产能阶段性过剩也是有原因的。
他告诉记者,其从1996年进入该产业,而到了2005~2006年,整个产业突然变得非常大,而且也是“高科技战略”行业,因而与所有新兴产业一样,光伏肯定会经历必然的阵痛,“2009年之后,全球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的光伏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能就由此扩大了。但2011年之后,市场突然发生了逆转,光伏需求并没有想象中快速提升,加上光伏产能在短时间内又有了很大增长,导致市场供大于求。而这也就形成了阵痛的基本形态。”
瞿晓铧说,全球主要需求地的欧洲发生了变化,当地政府削减了对新能源项目的补贴,雪上加霜的是各国政府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产能阶段性过剩的问题也就暴露无遗。
“这次美国对中国光伏公司做了反补贴和反倾销的‘双反’制裁。就以反倾销为例,美方选择了产能不到100兆瓦的泰国作为参照国,并称中国在低价倾销产品,美国和泰国怎么可能相提并论呢,这对中国企业是不公平的。”瞿晓铧表示。
多位光伏CEO还是对行业抱有乐观看法。他们认为,企业在选择光伏发展地域时要“有的放矢”。如在加拿大,不少银行对于电站建设还会给予支持及贷款。而且,一旦政府定好上网电价,就不会作出更改。这相比于深受欧债危机的捷克、保加利亚、希腊等因财政问题而减贷增税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