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企业必须要死”
美国的“双反”大棒已落锤,欧洲也在上周末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关键零部件发起反补贴调查。这些情形下,中国市场是否可成为一股主导力量来支撑接下来的光伏需求呢?企业CEO及专家们的态度有很大不同。
阿特斯太阳能的今年第二季报显示,欧洲占其六成市场,北美亚太地区则各占两成。瞿晓铧告诉本报,虽然此前阿特斯在努力集中于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发电项目的发展,但发改委承诺的光伏发电电价(1元/千瓦时),似乎并没有完全落地实施(该政策始于2011年7月1日)。因而,他感觉相关部门的支持政策还是不确定,瞿晓铧的判断是,“大规模建设国内光伏电站的时机其实并未成熟”。他需要了解未来政府的补贴额到底是多少,上网电价的发放会采取哪些渠道,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会有哪些操作细节,他也期待行业准入门槛更加规范与透明。
昱辉阳光CEO李仙寿也表示,大家对市场要有耐心,“以德国为例,2004年至今,它用了八年时间才将一个产业带热,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安装国,而中国也需要一些时间积累,大家不能操之过急。”
厚德大成管理集团企业导师欧阳红武则认为,“双反”已成现实,关键是企业该如何活下去,2010年时有些企业已走错了,“不挣钱时居然还在扩大产能规模”,“部分地方政府介入到企业内部(参与经营管理),动作显得过大。企业应自救,要学会承担。该死的企业必须要死,光伏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政府救不了。政府还需要在光伏需求上做引导工作,而不是从供给上做升级。”欧阳红武说道。
而经济学家王福重的想法则与之完全相左:光伏行业扩大的速度过快并不是一件好事。“光伏产品的生产过程还是有污染的,一些企业自己在疯狂(扩张),引得一部分低息贷款大量入场,这都存在问题。”他还认为,光伏电价现在还是比较贵,并不适合使用。瞿晓铧称,“趁着光伏市场并没有大热的时候,企业确实应该埋头研究产品质量和技术,将成本再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