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从去年11月开始,贴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的这个标签就没有“解冻”迹象。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前景为何迷雾重重?11月11日,2012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开幕,尽管是分论坛,太阳能论坛却吸引了大量企业界人士参与,他们都在寻找率先拨云现日的那束阳光。
明年上半年进入行业“洗牌”阶段
10月底,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分布式发电并网意见,提出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享受全程免费并网服务,并可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然而,春风尚未抵达光伏企业,寒霜骤然又至。11月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未来5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亦宣布对中国企业的光伏电池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据统计,欧盟市场至少占据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的半壁河山。
据统计,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56.9%出口欧洲、16.5%出口北美、21.1%出口亚洲,在国际市场出口受阻的背景下,很多企业期望启动国内市场。
2011年,全球光伏发电总安装量达到30GWp,中国大陆仅为3.5GWp。今年8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目标确定为21GWp。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6倍以上。
“短期内不要指望出现爆发式增长。”民生证券首席分析师王海生最近对这一产业发展做了深入研究,他预计,明年上半年将进入行业 “洗牌”阶段。“光伏产业退出的门槛很高,生产设备没有出售市场,所以很多企业现在都在苦撑观望,明年上半年再观望就步履维艰了。”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看来,此轮残酷的竞争,将是中国光伏产业走向成熟和规模化发展的标志。
大浪淘沙已不可避免。目前,国内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多达2500多家,根本无法实现集体脱困。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此轮产业整合过后,一些掌握核心技术、善于管理的企业将成长为行业领袖,一些中小企业要么退出,要么转为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
“苦练内功”是脱困关键因素
除了开启国内市场,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秘书长孙广彬还透露,一些利好政策即将出台。他说,国家计划把太阳能纳入外援项目,但对企业资质要求高,要有从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安装及工程服务不少于5年的经验,具有安全运行不少于3年的光伏系统工程业绩,还要有本企业生产的自由品牌产品,“甚至同期会推行光伏出口产品强制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