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分析质疑,有关蕴藏是否被故意夸大,虽然这些电邮未有指明有公司从事这种非法行为,但有投资公司质疑油企欺骗华尔街,只拿最好表现的油井数据粉饰。
美国证监(SEC)年前修改规例,容许油公司申报较远油井的蕴藏预测,又不用公布预测方法,亦助了油气公司一把;《纽约时报》追踪19间油企,最少7间便立即增加预测,最多逾2倍。
除了油公司,当局的乐观预测亦为业界推波助澜,但研究方法同样招来话柄;备受重视的能源信息局(EIA),被指依赖顾问公司及油企的新闻发布作“独立”报告,有利益冲突之嫌,令数字倾向唱好。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重点页岩田Marcellus Shale的蕴藏估计,便逼使EIA大幅下调预测;前者指只有84万亿立方尺,后者却认为有410万亿,EIA最终削减预测80%,承认对方才是地质专家。
有业界则乐观到底,指预测已远高于十年前,加上技术进步,开采更具成本效益,故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巨企也开始涉足;怀疑派则以安隆(Enron)破产作例,警告防范危机。
巧合的是,上文提到的切思皮克近日卷入管理丑闻,这间全美第二大天然气商正被证监调查,又因成本高录得巨额亏损,大幅削减现金流预测令信贷评级遭降,有人随即提出:是否下一间安隆?
对于页岩“陷阱”论,原石油部勘探司副司长查全衡的观点似乎得到了佐证。
当前在我国,开发页岩气形成了一股热潮,起因除了上述因素外,美国政府直接出面推介,西方能源机构和技术服务公司对我国资源前景一片叫好,我国学界高亢的附和声也在推波助澜。这股热潮具有“上面比下面热,业外比业内热”的特点。
查全衡表示,因为中美国情的差异,开发页岩气的条件至少有6点不同。
一是油气勘探开发阶段不同。开发油气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非常规,从高品位到低品位。非常规油气相对常规油气,整体而言,品位低,工作难,成本高。美国早在1821年就发现和使用页岩气,但近十年才得以飞速发展,美国常规油气已进入勘探开发晚期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原因。中国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尚处在早中期,预测近20年内,人们不会舍易求难,选择非常规油气作为主要工作对象。在我国,致密砂岩气已形成年产百亿方以上规模;煤层气已开始商业生产,而页岩气则刚起步。显而易见,在这一时间段内,页岩气在非常规气中也很难成为主角。
二是石油地质条件不同。美国页岩气主要产自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以海相地层为主,而我国富含有机质的页岩不少分布在年代更老的,或年代更新的地层里,陆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占很大比例。美国地质构造相对稳定;中国相对活动,不少目的层系后期都经历了强烈改造,页岩气聚集规律更为复杂。
三是环境承载能力不同。当前,页岩气离开了水平井、大型压裂就没有产量。即便如此,单井日产量大多低于1万立方米,因此要上产量,还得多打井。大型压裂每口井平均用水2万—4万立方米,美国有5万多口页岩气井,用水量之巨可想而知。加上压裂中添加的化学剂对地下水源和地表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因而人口较稠密的美国、加拿大一些州(省)已开始叫停一些页岩气项目。中国人均占有土地和水资源的数量远逊于美国,且长期过度的开发使中国生态环境更脆弱。因而美国“水平井、大型压裂、多打井”的做法在我国难以全面推广。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