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一次投资者会议上,保利协鑫老总朱共山为了给投资者打气,向分析师透露他目前正在亲手抓一个重要项目,这一项目有望保证保利协鑫在太阳能原材料供应上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朱老总”也卖了一个关子,没有具体说明项目的细节,但要害是点到了:这是一个大项目,关乎公司未来的长远战略。
上周保利协鑫为这个项目揭开了一点面纱,宣布其成功地进行了高纯硅烷气体的试生产。明眼人都知道这当然不是“朱老总”所透露的大项目的全部内容,这只是保利协鑫多晶硅生产从改良西门子法转向流化床生产法的第一步。其实不少分析师早就知道保利协鑫在1~2年以前就开始悄悄地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了,只是其西门子多晶硅生产的摊子已经铺地很大,各种资源还来不及从新分配,而且多晶硅的价格下行压力还没有逼得企业非要尝试新的生产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保利协鑫公布的数据,该公司目前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大约为每公斤17~18美元。虽然有海外分析师质疑数据的统计方法,但我们不妨在这里假定其真实性。按照目前多晶硅现货价格大约每公斤19美元来计算,保利协鑫的多晶硅销售连保底都有困难,多晶硅片的价格也是非常疲软,未来的出路还是从新回到起点,那就是在多晶硅的生产制造技术上进行新一轮的“豪赌”。 这样,“朱老总”要亲自出面来抓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实在中国,保利协鑫并不是想吃流化床法这个“螃蟹”的第一人,从中国多晶硅淘金热的第一天开始,有一个“海龟”在唐山几乎是白手起家就搞了一套土法上马的流化床法“实验”级的设备,可惜当时大家都忙着早一点上马西门子生产线,早一点赚钱而无暇顾及。那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海龟”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望硅兴叹”,没有人真的愿意砸钱来把他的概念认证设备升级为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设备,而且那玩意容易引起火灾,合格率也难以控制:可谓“螃蟹”好吃但不好啃而且容易扎嘴。
图一:多晶硅生产技术的短期演变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