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正当补贴方面,德国出台了“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投资赠款,多晶硅投资者根据其所处的“激励地区”及企业规模而不同,大型企业能够得到的资助,最高可达投资成本的30%,中型企业最高可获得40%,而小型企业最高可获得50%。此外,德国还出台了东部地区“投资津贴”项目,2001年以来Wacker Chemie AG(及其前身)由此陆续获得了多笔补贴,总额高达4亿欧元。此外,在2002年、2008年和2009年,Wacker Chemie AG还从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获得了3笔政策性贷款,贷款本金总额为8.5亿欧元。
吕标锦说,发起申请的江苏中能、江西赛维LDK、洛阳中硅和重庆大全新能源四大中国多晶硅企业,请求商务部调查申请书中列明的所有补贴项目,并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其他补贴项目一并调查。同时,发起申请的四大中国多晶硅企业将就补贴项目进一步提供补充材料。
而在倾销方面,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累积进口多晶硅64496吨,同比增加近33%,已超过去年我国全年的进口总量,累积平均进口价格26.44美元/公斤,同比下跌61%。尤其是9月份从德国进口多晶硅创历史新高的3992吨,环比增长超过155%。
据了解,商务部已经同意对美、韩两国的多晶硅采取初裁前三个月追溯征收措施。发起对欧盟多晶硅“双反”调查的四家中国企业将也申请对欧盟多晶硅采取相同的追溯征收,以防止美国、韩国、欧盟的多晶硅在调查期间对中国市场进行突击式倾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受进口冲击,中国43家多晶硅企业仅五六家勉强开工生产,其他超过80%的企业已经停产,技术团队和工人流失,全行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今年初,对欧盟多晶硅发起“双反”调查申请的四大企业还能维持生产,到第二季度,两家企业——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洛阳中硅高科技已接近完全停产状态。此外,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一家浙江多晶硅企业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2012年中国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6万吨,将比上年下滑25%,而进口量将突破8.5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约95%来自美国、韩国、欧盟。8.5万吨进口量,按23-25美元/公斤的价格计算,商务部对多晶硅的调查涉及进口总值约21亿美元。
中国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鲁瑾表示,目前江苏中能、赛维、大全新能源等国内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准已达到或领先国际先进水准,生产成本均低于每公斤30美元,并通过闭环生产工艺,解决了副产物污染环境的问题。中能硅业的成本更是控制在全球领先的每公斤17美元。“中国多晶硅产业当前的困境主要是由海外多晶硅的不公平贸易造成的。”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主席朱共山介绍,多晶硅生产技术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期以来曾被美、日、德等国家所垄断。近年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开始发展壮大,产量由2008年的约4700吨增长到2011年的近8.3万吨。但因起步未久,国内多晶硅企业发展集中度低,层次高低差别很大,应该集中资源与海外多晶硅巨头竞争。“只要能维护出公平贸易的大环境,借助国内市场需求庞大的地利,中国多晶硅产业完全有能力与海外巨头同台竞技。”
在这场中欧贸易博弈中,欧洲光伏产业自称受了委屈,但仔细算来,它们遭受竞争困扰的仅是少数光伏产品生产商,原料出口商、设备生产商均可赚得盆满钵满。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又获得了什么?员工卖命工作,环境受到污染,换来的不过是一些辛苦钱。如果说德国光伏生产商应寻找自身原因,适时调整方向的话;中国企业要做的,恐怕也不仅是打赢这一场眼前的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