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家名为Solyndra的美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加州北部地区的一家地区法院向中国最大的三家光伏制造企业尚德、英利和天合提起反垄断诉讼。Solyndra指控中国组件制造商与多晶硅生产商、金融机构和中国政府机构共同组成了卡特尔垄断组织,使得组件可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
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也没有搁置。欧洲光伏产业联盟日前发出公告,已向欧盟委员会提起了针对中国光伏公司的“反补贴”诉讼。根据欧盟的法律程序,将在45日内决定是否针对指控展开调查。如果发起调查,在之后的几个月内,中国出口至欧盟的太阳能产品将被征收临时关税。这也意味着,在9月6日,欧盟刚宣布就“反倾销”申诉立案调查后,欧盟又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一项诉讼。
“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应诉,但是我觉得欧盟倒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中盛光电总裁佘海峰告诉记者。
巧妙规避双反
中国光伏企业之所以对欧美的双反调查如临大敌,是因为中国光伏产品95%用于出口,其中大约70%-75%出到了欧洲,10%-15%出到了美国。从出口数据来看,中国光伏的主流市场还是在海外。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大力开放国内市场,但依然很难在短时间内为过剩的产能找到足够的出路。
其实光伏企业遭遇困境,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谈及内因,袁全说:“从诞生至今,中国的光伏产业一直是政策导向型的特点。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可以‘依靠’政策,不能‘依赖’政策。”
佘海峰也认为,“如果欧盟是按照它现在起诉的方式裁定,中国企业就真的是没办法生存了。”不过,佘海峰对欧盟的裁决结果相对乐观:“欧盟跟美国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欧盟会考虑到跟中国的双边关系。他们的裁定结果,肯定会给中国的企业留一些生路。”
欧盟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跟美国不一样。每年欧盟,特别是德国这个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出口到中国的产品非常多,包括技术、钢铁,装备制造等。
“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量甚至大于中国最大的出口量,因此它不会轻易的因为光伏一个产业影响到双边的贸易关系。”但既然是洗牌,就肯定是有生有死,佘海峰对于光伏因贸易冲突而带来的洗牌持乐观的态度。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光伏产业洗牌根本的原因不是贸易冲突,而是在于国内的产能过剩。其实贸易纠纷只是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对光伏企业而言,现金在手才是王道。不过,企业的生死存亡,也牵动着地方政府的利益。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