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今年以来,美国、欧盟又对我国光伏产品实行了反倾销立案,使我国光伏业面临着灭顶之灾。我国光伏业在经历了2006年到2010年五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产能出现了“过剩”,价格竞争使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巨额亏损。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我国光伏龙头企业纷纷采取裁员、减产甚至卖地的方法来求得生存。9月12日,天合光能宣布裁减管理层200名。9月17日,尚德电力宣布削减1/4光伏电池产能,裁员约1500人。此外,赛维LDK今年共计裁员5554人,占员工总数的22%,并将部分房地产物业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新余市政府。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被踢出局的光伏企业将超过30%。我们不禁要问:光伏产业在我国刚刚兴起,是不是真的“过剩”了?我们知道,光伏电力是可再生清洁清洁能源,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水电、风电和光电可以减少我国对煤炭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战略意义,理应扶持。
我们要探究,当前我国光伏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出口受阻、利润下滑甚至亏损是怎么一回事?光伏企业要渡过难关,有没有比裁员、减产、卖地更好的办法?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了解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基本状况。
首先,据我国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00万千瓦,实际产能达到4500万千瓦,产能过剩率超过50%;而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经达到3500万千瓦,可以满足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但是,我国光伏产品的98%是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而我国自己只吸纳了2%。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立案固然有保护主义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诉和进行外交交涉。但是,也不能指望欧盟和美国把他们的光电企业都关闭,专门采购中国的产品。反倾销立案给我国光伏企业造成了生存威胁,但也可以倒逼我们努力扭转98%的产品出口,2%的产品自己消费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我们把光电产品从主要依赖海外市场的销售转变为主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我们的光电产品就不是“过剩”,而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其次,为什么目前国内只能吸纳光电产品的2%呢?一是因为光电价格偏高,二是因为光电是间歇电源,三是目前我国的电力管理体制的部门利益是以增加售电收入为目标的,光电上网电价高会减少电网的收入,而光电的远距离输送和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会增加电网的投资、压缩电网的利润。因此,国家大电网对光电、风电有一种天然的抵制情绪,总是以光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