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投资者的大干快上,导致多晶硅产能激增,中国成为了全球多晶硅产能最大的国家,几乎占领了全球的半壁江山,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我国生产的多晶硅多数用于出口,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尤其是欧债危机的爆发,我国多晶硅出口严重受阻,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近年来美、韩企业仗着政府补贴及巨额优惠贷款,也以低于其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大量倾销多晶硅,其价格低到22美元每公斤左右,以此来不断挤占中国多晶硅企业有限的市场空间。
业内用“过山车”来形容2011年的全球多晶硅价格:上半年主流价格还在90美元每公斤上下浮动,11月份已跌破30美元每公斤,而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在35美元左右,我国多晶硅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企业支撑不下去,无奈只有将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停产,眼睁睁地看着下游厂商大量进口多晶硅。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严重的库存积压,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停产率已高达80%。而眼下,还能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仅存5家。
政府扶持争议
针对美、韩多晶硅企业向我国大量出口低于其成本价的多晶硅产品,不断挤占中国多晶硅企业有限的市场空间的问题,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尽快对美韩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他指出:“美韩政府对其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大力支持,大幅增加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得我国企业无法与之抗衡。”
刘汉元认为,我国应理直气壮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他说,多年来,多晶硅产业一直由国际资本和美韩这些大企业制订市场规则,他们不希望看到中国企业发展起来并占有全球半壁江山,预计未来几年将占到七成。于是他们利用其享受的巨额补贴和规模优势,低价、亏本倾销多晶硅,试图扼杀我国企业和产业于发展初期。我国应进一步认清美韩在“双反”调查及低价倾销背后的战略意图,进一步加大政府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尽快给予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企业政策上的支持。
刘汉元的话,道出了多晶硅行业的心声。但是,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政府“不应该救市”,让现有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整合的整合”。
技术革命迫切
事实上,不管政府救还是不救,我国多晶硅行业都应该致力于技术突破,降价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因为这不仅是多晶硅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光伏产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