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认为,我国应理直气壮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他说,多年来,多晶硅产业一直由国际资本和美韩这些大企业制订市场规则,他们不希望看到中国企业发展起来并占有全球半壁江山,预计未来几年将占到七成。于是他们利用其享受的巨额补贴和规模优势,低价、亏本倾销多晶硅,试图扼杀我国企业和产业于发展初期。我国应进一步认清美韩在“双反”调查及低价倾销背后的战略意图,进一步加大政府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尽快给予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企业政策上的支持。
刘汉元的话,道出了多晶硅行业的心声。但是,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政府“不应该救市”,让现有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整合的整合”。
技术革命迫切
事实上,不管政府救还是不救,我国多晶硅行业都应该致力于技术突破,降价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因为这不仅是多晶硅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光伏产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为什么迟迟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关键就在于其价格昂贵。换言之,高成本阻挡了光伏产业发展。
光伏发电成本何时能够低于火电成本?光伏发电如何能够不再依赖各国政府的补贴而真正进入市场化?这一直是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2011年以来多晶硅的大幅降价,已经使光伏发电的成本从煤电的5—8倍降低到了煤电的1.5—3倍。有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此次的光伏产业低谷,对于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应用其实是难得的机遇。
如何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这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大事,我国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也在不断探索。
专家指出,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大多停留在粗放生产、竞争力不高的阶段,再加上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在下游产业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在短短3—5年之内走完了10年的历程,为此必然要为盲目上马痛苦埋单。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才能发展壮大自己。
大多数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多晶硅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开拓国内光伏市场,摆脱只重外销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闯出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