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参与者们大力炒作的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预期、中国和欧洲反危机政策、中东动荡等题材,固然能在能源和其他初级产品市场上制造一次次反弹,却并不足以形成初级产品供求关系的总体格局及其行情大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价格维持高位,只能使其在传统能源价格下跌时加快被淘汰。不错,光伏产业上下游价格均大幅度下降,光伏组件产品价格从10年前的每瓦6美元降到目前的每瓦1美元,太阳能发电成本从每度1美元降到每度1元,多晶硅进口价格从2008年最高时节的接近300美元/公斤下跌到2012年初的30.5美元/公斤,再跌到6月的23.6美元/公斤,这样的下跌固然给相当一部分企业带来了困难,但基于上述分析,这又是光伏产业可持续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鉴于此,怂恿对中国发动“双反”、企图维持光伏产品高价的欧美厂商奉行的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经营思路,只能使光伏产业难以迅速地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难与常规化石能源争锋。领头投诉中国产业、挑起美欧对华“太阳能战争”的德国太阳能世界公司(Solar World),在2003年至2011年间直接获得的政府资助就有1.37亿欧元;即使不考虑公平竞争原则,不考虑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动贸易报复和在世贸组织打“规则战”的能力,单从美欧自身得失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出发,他们发起的这场“太阳能战争”也在多方面深陷误区,最大误区就是会压缩光伏市场成长前景,进而损害他们意欲拯救的国内光伏产业。就算是欧美政府“成功”将中国光伏产品拒之门外,他们的本土光伏企业也经受不起廉价的传统化石能源竞争。而他们的“双反”不可能打垮、消灭中国光伏产业这个竞争对手。毕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去年中国占全球实际GDP份额已达14.3%,与整个欧元区相等;目前欧盟光伏市场为20GW,因此中国“十二五”计划制定的22GW—25GW目标并非虚无缥缈、无从落实,而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的高速成长本身并非错误,错的是进入的技术标准等壁垒太低,监管太“温柔”,以至于不具备基础专业知识、使用废次料的小厂大量兴起,恶化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能推动一个新兴产业在数年之内跃居世界第一、占据全球市场60%份额,这是中国发展能力的表现;眼下我们该做的是借助行业严冬加紧淘汰不合格小厂,而不是自废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