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保利协鑫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保利协鑫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已低至22.1美元/公斤,而该公司同期多晶硅的平均售价是62美元/公斤,由此可看出,保利协鑫的多晶硅的毛利润率仍是很高的,这与前面王润川所述不谋而合。保利协鑫远景规划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多晶硅成本降至15美元,而徐州中能就是保利协鑫在多晶硅业务方面最为核心的全资子公司。除了保利协鑫,盈利的还有德国瓦克、韩国OCI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也已开始了大幅降价,但即便如此,但毛利润率仍然维持在47-48%之间。由于国际巨头企业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加之手握早期签订的采购合同的协议价,所以即使面对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下滑和市场需求的严重萎缩,虽然销售量减少了,利润被挤压了,但仍有较高的利润率,抗风险能力强。多晶硅行业经过此轮洗礼之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留下的市场空白将被德国瓦克、韩国OCI和徐州中能这样的企业瓜分。而更让一些业内人士担忧的,不是国内企业多晶硅市场份额的减少,而是这些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会否形成垄断。
盈亏临界价格考验企业技术水平
当前的多晶硅价格一路下滑,以前的高利润早已被挤压得差不多了,现在的多晶硅企业是否盈利则直接取决于生产成本的高低。在多晶硅产品生产环节中,尾气能否通过闭环生产实现循环利用是决定多晶硅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据了解,美国瓦克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已控制在16美元/公斤,韩国OCI宣布生产成本已降到20美元/公斤,我国最大的硅料生产商保利协鑫的成本价格在22.1美元/公斤,国内规模企业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在30-40美元/公斤以上,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则高于45美元/公斤。生产成本的降低除与生产规模有关外,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回收技术和设备对降低成本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王润川认为,虽然国内很多企业都声称产品质量和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实际上和多晶硅国际巨头企业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国际排名前几位的多晶硅企业都能电子级多晶硅,而中国还是凤毛麟角。国际多晶硅企业的回收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完全实现了无污染、低能耗,而国内企业在这些方面与国际巨头多晶硅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朱黎辉认为,多晶硅降价很正常,我们的企业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内前18家多晶硅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节电、节能等核心技术,实现了闭路循环生产,因此对环境污染很少了。但还有30家小企业,因为资金少,只有几百吨规模,没有资金改造设备,做到闭路循环生产,所以会产生氯化氰等污染物。
产能疯狂扩张近半多晶硅仍需进口
多晶硅价格的下滑,除了有欧洲国家光伏补贴减少的因素外,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也将其归咎于企业产能的疯狂扩张。可与之相矛盾的是,2011年前9月我国累计进口多晶硅4.85万吨(含硅量不少于99.99%的多晶硅),同比增长53.9%。尽管业内在说产能过剩,但仍有一半的多晶硅需要进口。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是多晶硅总产能的过剩,但能生产高纯度电子级多晶硅的企业很少,高端产品受到的降价影响较小。一位采购人员告诉记者,国内产品与国外同等级产品相比,品质上仍有差距,但价格已经基本一样了,所以国内产品没有优势。尽管一些企业都在宣称自己的扩张计划,但是王润川表示,受多晶硅价格下滑的影响,许多企业已经放缓了生产线的建设进度。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从设计产能到达产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只按设计产能计算显然是扩大了产能,有的生产线两三年或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80%的设计产能。如果一定要说产能过剩,更准确地应该说是低端产品的过剩。他认为,多晶硅企业的技术升级较之产能过剩更为重要,因为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达到环保要求,这些都需要技术的保障。对于多晶硅行业的未来,朱黎辉则乐观地表示,经济危机是暂时的,能源危机才将是永远的,市场只是暂时的低迷,冬天到了,春天离我们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