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产值约4500亿元,直接从业者40万人,间接从业人数逾百万。一个利国利民的战略性新能源行业,在内忧外困之下,陷入了绝境,出现全行业性亏损。
光伏“寒冬”已经到来,但现在争论是“企业盲目冒进”,还是“地方政府过度扶持”才导致目前的境况,已毫无意义。当下之急,是拿出拯救光伏企业的具体办法。光伏行业主管部门的扶持措施是不是更给力些?光伏企业又该如何自救?
该不该救?
对处境困难的光伏企业不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产业科学持续发展的问题。
众所周知的江西某大型光伏企业正面临严重危机,而业内却有两种观点:一是该企业绑架了地方政府,让后者不得不为其埋单;二是该企业早已申请破产保护,而政府却不同意其破产。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事实是,现在当地政府正竭尽全力保护和扶持该企业。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对这种“重病号”,政府到底是应该不惜余力全力救助,还是给企业“安乐死”来个痛快?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必须从国家层面对整个光伏产业进行统筹研究和规划,通过重组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要把产业发展与上网应用联系起来,突破关键技术。”SEMI中国区总裁陆郝安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对处境困难的光伏企业不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而是政府如何引导产业科学持续发展的问题。陆郝安表示,这是一个治标又治本的方法论,尽管执行起来有点痛,但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到了转变发展模式的十字路口。
产业整合、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而这种洗牌和整合目前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合是必须的,是任何产业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的过渡时期,对于年轻的光伏产业也不例外。但钱晶也强调,危者,机也,在目前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希望与机会其实也在悄然孕育。
政府如何救?
希望政府和行业协会及时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包括“双反”在内的不合理贸易制裁。
对于光伏行业的落后产能,也许“安乐死”不失为另一种形式的救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的“倒闭难”、“破产难”一直让国外同行难以理解,部分地方政府应停止过度扶持的行为,让市场来调节产业发展,自然淘汰落后产能。
事实上,有关部门在光伏方面的扶持政策已经十分给力。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第一个允许电力独立经营的微电网示范已经打破了中国原有的常规电力经营模式,实现了法律上的突破;针对金太阳工程用户并网难,国家能源局出台了金太阳工程并网的办法,确保自备电厂自发自用、执行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合法性;国家电网也出台文件,确认所有金太阳工程的自备电厂发电都可获批。王斯成强调,虽然光伏应用所面临的政策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欧美发达国家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而目前我国各部门都在努力完善政策环境。
对于下一步政策措施的建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所长高宏玲表示,希望能从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制定重点企业认定制度来扶优扶强、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扩大国内光伏应用规模等几个方面入手。
保利协鑫旗下企业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表示,在中国多晶硅产业面临进口倾销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做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本国产业受进口倾销损害的情况下,主动发起调查,并通过调查,裁定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补贴以及是否对国内产业构成损害。如果存在就可以通过征收特别关税的形式消除这种损害,这是世界贸易组织赋予各国政府的职责和权利。
辉轮太阳能市场部经理袁全也希望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及时组织光伏企业,积极应对包括“双反”在内的任何针对中国企业的不合理贸易制裁,然对国际社会喊出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国的声音。
企业如何自救?
利用当前的时机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为下一轮的市场扩张做好准备。
依赖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增加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等、靠、要”的消极态度,不应该成为有志于领导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国企业的做派。“应对压力和挑战,中国光伏企业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寻求出路。”袁全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内部重优化,具体指的是提升管理水平、制造水平、金融水平,优化团队结构、技术升级等;外部重开拓,具体指开发新商业模式、新型市场、新产品等。”
换一个角度来看,光伏产业目前虽然处于低谷,但实际上也有利于光伏产业的技术提升。未来光伏市场的扩张会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因为对光伏市场的规模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光伏发电的成本,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应用来降低成本,期望短期内光伏终端市场有大的扩张是不现实的。杭州精功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波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厂商应该利用当前的时机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下一轮的市场扩张做好准备。
如今,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国内应用市场的启动则为光伏产业、特别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SEMI中国区总裁陆郝安强调,低技术水平的恶性竞争、赔本透支的价格战已经让中国光伏产业伤了元气,只有用技术武装起来的中国光伏业,在国内、国际市场才具有持久不衰的竞争力。
专家观点:
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
根据业务特点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就光伏产业链而言,兼并重组对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也许还有些可操作性,但在多晶硅领域,是很难实现企业重组的。多晶硅行业因为其高技术和高投入等特点而造成进入门槛很高,退出也同样很难。
所以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注意不同的业务特点。从产业规模上看,目前一个世界级的多晶硅企业,其规模在5万吨上下,可以供应近10吉瓦晶体硅电池的原料,为四五家世界级的电池组件企业供料。可以肯定的是,千吨级的多晶硅一定不具备万吨级项目的规模效益,但几百兆瓦规模的电池组件企业未必竞争不过几千兆瓦级规模的企业。
浙江精功市场主管徐峰
“拿来主义”要不得
光伏企业要想走出当前的困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确定决策者的“承赔底线”,即投资者能够认可和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最差结果”。定下这个结果以后,再去制定发展战略,走出困境。只有决策者面对现实,脚踏实地,执行者才看得到希望。
其次,分析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这个世界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不会每天都有馅饼掉下来。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关系营销和参加各色展会带动销售,那么我们就是当代的”守株待兔“者。当前正是一个没有太多干扰的绝佳时期,过去快速奔跑中来不及沉淀的,现在可以有针对性地整理:对行业的积累、研发自己独到的产品、建立一套做决策的分析体系、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等等。
最后,想想我们还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做点什么。如果你有以下一些状态,请三思: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大喊“欧债危机”、“补贴削减”、“产能过剩”,给自己的失败和困境找个台阶下。
其实,世上本没有真正的“过剩”,缺少的只是循环的渠道。目前行业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健康和理性,所以多晶硅的价格一跌再跌;组件有很多积压在仓库或码头;兼容式的路灯控制器无人研发,夏季到来时拉闸限电,晚间路灯跟空调一起抢电……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只是大家已经习惯于等待现成的东西有了,再去跟进。往往我们都是在等欧、美、日先做,让他们高风险高利润,之后我们再“拿来主义”。而这一次,我们有了如今的产业基础,也许可以倒过来了。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要敢想敢做。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
差异化战略助力光伏企业“过冬”
差异化战略,即对于产品服务、未来技术、业务模式、管理运营有自己的看法。眼下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国内企业应走差异化战略路线,不搞低端价格战。
具体来说,在产品服务方面,可以简化产品线,走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度的精品路线;追求技术升级,进一步提高组件效率、可靠度、实际发电量、抗高温和耐腐蚀能力,确保其弱光性能和低光衰;注重用户体验,设计更人性化,做到安装和维护快速、方便、安全;降低组件的重量和厚度,减少运输和安装成本;更看重组件实际的发电能力和性能效率;做好系统化的产品等。
在业务模式方面,可以考虑联合投资或者独立投资电站;建立更加灵活的经销、分销合作方式,针对中小型安装商、分销商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和当地合作伙伴探索新的融资、租赁、买电等商业赢利模式,提高他们在产业链中的附加值。
辉轮太阳能市场部经理袁全
光伏企业仍须“自洁”
我们一直认为国内光伏界内部很有必要搞一次“内部双反”。我们并不反对企业为了争取个别订单抛出低价,但有些企业长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并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拖垮竞争对手。结果,这样的企业不仅没把对手拖垮,反而使自己深陷严重的财务危机。同时,这样的行为损害了中国光伏企业整体的合理利润,并严重损害了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中国楼市的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国内的地产业,也让终端买家得到了实惠。所以我们期待类似的“内部双反”把真正有价值、有前景、有责任的光伏企业筛选出来。“大洗牌”其实即便没有“双反”也会出现,而且必然会出现,这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在发展初期必须经历的“自洁”过程,只是“双反”加速了这一天的到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中国光伏行业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清理出一批能力不济和信心不强的“弱者”和捞一把就闪的投机者,留下一批战略清晰、团队稳定、管理到位、执行有力的希望做长线的优质企业,对于净化行业环境、提升中国光伏业界的整体竞争力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