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当前经济低迷、产业发展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出口下滑幅度较大。
德国市场萎缩
“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德国的光伏政策对全球光伏产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的出口处于低潮期。由于受欧洲各国削减光伏补贴的影响,整体市场需求有所放缓,这导致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国内光伏企业出口受到巨大冲击。
据德国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新增太阳能光电市场份额的60%由德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占有,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只占21%;到了201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份额达到60%,而德国企业份额则缩小至15%。
“德国市场2012年肯定会萎缩,公司会下调对德国市场的出货量。” 阿特斯阳光(CSIQ.NSDQ)电力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认为,市场中品牌厂商的占有率会上升,而小厂将会被淘汰,这也会加速国内二、三线厂商退出光伏市场。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国内大型光伏厂商中,除了阿特斯外,尚德、晶澳、英利、天合光能、晶科等一线厂商德国市场的出货量占比均超过30%。
沈宏文说,“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当前经济低迷,产业发展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出口下滑幅度较大。”
迪思普研信息咨询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廉锐认为,“目前,德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2011全年的光伏装机规模达到7.5吉瓦,仅去年12月一个月就新增装机容量3吉瓦,这样的装机速度与德国制定的2012年全年3吉瓦的装机目标明显失调。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削减补贴来控制国内装机速度,减轻补贴带来的沉重财政压力。德国光伏市场波动与政策环境的改变,对长期依赖出口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非常不利。”
沈宏文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德国这一新政停止对大型地面系统实施补贴,将会促使国内大型地面光伏系统的出口量下滑。同时,屋顶光伏系统的出口量将会上升,这与德国政府将补贴重心转向屋顶光伏系统密切相关。
他建议,中国企业应当积极把握德国光伏补贴政策的动向和市场变化,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改变产品线。
多途径求生存
德国等欧美国家对光伏政策的调整,使得光伏市场的大门逐渐向国内光伏企业关闭,倒逼国内光伏企业“转身”,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谋求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到海外建厂,转向新兴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选择的方向。比如,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填补欧洲市场需求萎缩留下的缺口。
据本报记者了解,阿尔及利亚拥有丰富的阳光资源,被认为是太阳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目前,该国计划到2030年2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宣布将投资12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埃及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光伏预计将占8%。
尚德电力亚太、中东以及非洲区总裁JamesHu曾表示:“以色列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使得该地区发展太阳能非常可行,而且具有很大的成本竞争力,也能帮助该国实现能源自给。”
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则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装机规模容量,50%-60%被国内消化,那么国际贸易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会小很多。”
“3月1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给予国内光伏企业很大的信心。根据规划,国内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期。未来,英利将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争取在国内市场有更大作为。”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王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