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过剩、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可谓是“内忧外患”的一年。
为了摆脱这种不景气的局面,国内光伏专家给出了创新技术、提高转换率、提升产品品质等“药方”。
但是,这些建议虽然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光伏行业现状,对于企业来说,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于当前资金与技术储备都不太充足的大部分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可谓难解“燃眉之急”。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希望先“治标”,再“治本”。
山东润峰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步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光伏急需解决的外部问题有二:一是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前景的不乐观估计;二是国家关于光伏企业的政策相对不稳定。他认为,应从转变金融机构观念以及调整国家政策两方面来入手。
融资陷入“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光伏企业融资的难度正在逐渐增大。投中集团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共有6家光伏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总额为11.16亿美元。而截至2011年11月,则只有3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额仅为5.44亿美元,融资数额下降了一半多。光伏企业融资难度陡然增大的情况可见一斑。
针对该情况,王步峰表示:“目前光伏企业融资与贷款已经近乎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状况。”
据悉,2011年光伏行业的不景气与并网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两方面因素影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该行业前景的预期,使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投资和放贷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导致许多光伏企业缺乏流动资金。而光伏企业资金的匮乏又导致其无力承担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这又对改善光伏产业的市场结构乃至发展前景十分不利,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前景的预期与投资、放贷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
王步峰呼吁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应采取放宽对光伏企业资金限制等措施,来首先促进这一难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