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指责中国的太阳能公司利用国家补贴进行价格倾销,胡默尔并不同意,他认为:“在中国虽然也有优惠地皮和中国开发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可是这些帮助并没有超出(德国等)典型的国家补贴范围。”在胡默尔看来,中国产品成本低于德国生产商的30%到40%,其实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因为许多事在中国都更灵活。”他说。比如中止磁模生产,在中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而在德国就会有工会的参与决定。”此外,中国的设备实际上是昼夜不停地在生产。而以天合光能、英利或尚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
再有一个就是灵活性。德国和美国的企业,把从硅提取到交钥匙的太阳能发电厂等所有的生产流程都合并在一个屋檐下,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链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很难适应市场购买需求的快速变化。
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的光伏市场仍然是欧洲,约占到75%~80%。而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企业,美国和德国的制造商纷纷把生产基地外迁。EvergreenSolar在今年早些时候关闭了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制造基地,将生产重心转移到中国武汉。Q-Cells在把一个工厂迁到马来西亚之后,现在也正考虑把重要的生产基地部署在中国。而在资本筹措方面,德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改变原来在相对较小的企业股或技术股上市,开始同中国企业一样通过美国主板市场上的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融资。
很显然,到美国融资,在中国生产,销售到欧洲的一条全球光伏的“三角链”已经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