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建立政府主导的、以服务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为目标的专项光伏行业基金。近些年,来自境内外的各种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蓬勃发展,但他们是以追求短期超额利润为目的,绝无按照国家战略考虑投资取向的可能,更无现有市场条件下进入光伏行业的冲动。有研究证明,在光伏行业,企业规模每增加一倍,生产成本降低20%。当前整合中的光伏市场,对有竞争力的企业来说,不是灾难而是难得的低成本整合并购的机会。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这些企业是难以得到战略性的资金支持的。要培育更具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家就应围绕中国光伏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管理机关的主导下,以市场化的运作,发起设立专门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基金,给予企业在资源整合、企业并购等方面以战略融资的支持,鼓励中国光伏企业加速规模化和产业链延展。
随着国际光伏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在国际间向竞争力强的国家流动趋势明显,部分国际著名光伏高端设备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与中国规模光伏企业洽谈合作生产,对于这一端倪,国家应当予以关注。如果能够通过政府指导下的产业基金针对这类重大的产业转移给予支持,首先逐步改变中国光伏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严重不合理现象,最终逐步实现国家提出的中国的光伏产业要成为高端设备制造和新能源的支柱产业的定位,其意义也是极其深远的。
接下来,建立光伏行业专项的科技奖励基金。中国光伏企业的规模、数量天下无敌,但却有一个致命弱点——缺少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设备依赖进口,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行业同质化极为严重。当前残酷的行业整合必将带来的一个结果是:竞争从外部产生强大的压力,迫使企业从内部向管理、向技术争取利润空间。从世界光伏技术发展过程看:光电转换率每提高1%可降低7%的产品成本,而光电转换率每提高0.1%,往往需要一年的研究时间。如果国家能够通过专项的科技奖励基金,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奖励力度,鼓励中国的光伏研究和生产部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研究部门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光电转换率等核心技术研究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甚至率先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中国定能实现不久前光伏行业协会提出的到2015年光伏发电工业用电平价上网的目标,真正实现光伏发电的商业化运作。
最后,研究、制定国家光伏电站规模布局及用地的战略规划。光伏电站占用土地的成本将逐渐成为光伏发电的重要成本。例如,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66MW、总投资为91亿元,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光伏电站——昆明石林太阳能大型并网光伏实验示范电站,运行一年仍来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期用地2200万元的土地成本摊销。而不久前公布运行也近一年的著名的敦煌光伏电站已经开始盈利,其较低的土地成本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方面美国已经做出了战略考虑,2010年其能源部联合内政部积极行动,选取合适的公共土地进行“太阳能地带”的环境分析,为土地的储备做好准备工作。按照专家分析,到2060年,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将占据世界能源供给的50%,照此推算,光伏发电对国家闲置荒地的使用是巨大的。国家在对光伏电站的规模、布局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根据技术、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优惠价格政策,以保证中国光伏发电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