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e Magazine/光能杂志 & www.solarbe.com/索比太阳能光伏网 记者 刘珊珊编译)
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的Sloan管理学院做了一个关于啤酒供应链管理的实验,实验中用四组学生分别代表消费者、零售商、经销商、厂家,由此形成一个简单的供应链,并各自做出独立决策。实验结果表明不对称的信息以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需求信息传递失真,其结果便是导致供应链失调。这就是后来彼得•圣吉在其名作《第五项修炼》中采纳的啤酒游戏。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认为,如今这样的游戏却正在光伏领域上演,游戏的参与者涵盖了光伏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上游的多晶硅厂商,中游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与下游的安装商。今年三季度国内四大光伏巨头尚德、英利、天合、赛维合计亏损额高达2.9亿美元,整个光伏产业哀嚎遍地,而普遍认为造成光伏产业寒气逼人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削减光伏补贴的政策导致市场需求下滑。也就是说光伏产业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需求端出现问题。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国际光伏研究机构Solarbuzz发布的季度报告来看,今年三季度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20%。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也显示,光伏产业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装机容量仍然在不断增长。在需求端仍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将光伏企业的亏损完全归咎于需求下滑显然并不完全合理。
201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光伏需求不断上升,订单的增加导致下游的经销商逐步扩大订货量。订货的迅猛增长迫使光伏组件制造商不断增加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并加大了对上游多晶硅产商的订货量。多晶硅企业受订单猛增的刺激,全面扩大产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基于自身利益最大的考虑,导致实际的需求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其结果是多晶硅企业和光伏组件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个时候,累积的问题便会全面爆发,光伏产业的形势也随之急转直下。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认为,这种需求的较小变化却导致库存过度增加,进而引起滞销和不景气的现象,是存货加速器理论在光伏产业发生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其扩大产能的做法只是对市场需求增加的回应,也是追求自身利润的必然结果,这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问题主要出现在需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实。信息放大造成光伏企业的产能超过了实际的市场需求并导致恶性循环。